《 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
点击数:37215 字号:小 中 大
摘 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灿烂的中国古代发展史中,城市与建筑文化是其不朽的篇章。中国的城市史,一般认为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后,至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人民推翻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一、城镇化与国民经济发展
1949年,中国共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10.65%;全国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共5767万,其中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1950年代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1978年以后,国家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发展布局和空间结构日趋合理,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4个,城镇化率46.59%,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按照行政区划,全国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7个,建制镇19322个。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今天,城镇化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405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511元(折合3735美元)。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登记失业率4.3%。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消费市场繁荣,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谐。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75元(折合2515美元)。
二、城镇区域性空间布局
中国已形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合理。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关中天水、北部湾等城镇群,这种以一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多个城镇共同组成的城镇群已成为各地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城乡和区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在本质上打破行了行政区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的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之内。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资本、技术、信息等更加畅通地向全国流动、扩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三、城市住房建设与制度改革
中国城镇住房供应以普通商品性住房为主体,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住房保障,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给予适当支持。现行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类型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限制供应住房等。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接近30平方米),住房的质量和居住环境也有较大提高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独立厨房、厕所的成套住宅占实有住宅比例超过80%,并注重了建筑节能、环境建设及物业服务。住房制度改革使城镇住房建设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城镇居民的自有住房拥有率大幅提高,至2008年已达87.8%。
目前,中国城镇住房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住房供求矛盾突出、部分城市房价过高、房价上涨过快、住房占有差异明显和不良的房地产开发行为等,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和大批“新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全国还有1000多万户家庭居住在各类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这里的房屋多数结构简陋,功能不全,年久失修,危房比例高,安全隐患大,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政府主导的多种渠道住房体系还在建立之中。
四、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污水处理与节约用水,城市供燃气与集中供热系统,道路设施与公共交通服务,市容环境卫生与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至今已19次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在城市节能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以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了在经验、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互补,提高了城市的节能减排能力与水平。
五、流动人口和农民工
从1979-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从原来的600万增长到2.11亿,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流动迁移人口还将保持在2亿人以上,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意义重大。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4
1城镇发展60年回顾/6
1.1中国城镇发展的历史进程/6
1.2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8
1.3城市劳动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健康城镇化的基本保障/8
1.4城市功能与居民生活逐步改善/9
2城市制度和政策创新/12
2.1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12
2.2城市区域性空间布局的调整/12
2.3中国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16
第二章 中国城市的住房建设/18
1中国城市的住房建设和政策回顾/20
1.1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20
1.2住宅投资不断增加、住宅建设加速增长/20
1.3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在改革中起步/21
2中国城市的住房建设和政策现状/22
2.1初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基本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22
2.2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低收入住房需求得到政府高度关注/24
2.3城镇住房建设仍然存有明显的矛盾和问题/25
3中国城市社区建设/28
3.1社区建设和服务不断深入/28
3.2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29
第三章 中国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30
1城市环境状况/34
1.1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34
1.2空气质量总体上好转/34
1.3噪声污染得到较好控制/35
1.4固体废物利用率明显提高/35
2城市供水与排水/36
2.1供水设施能力持续增大/36
2.2污水处理设施快速发展/36
2.3节约用水成效显著/37
3城市供气与供热/38
3.1城市供气设施不断完善/38
3.2城市供热能力明显增强/39
4市政道路与交通/40
4.1城市道路设施逐步完善/40
4.2公共交通设施多元化/40
5市容环境卫生/41
5.1垃圾收集系统不断完善/41
5.2垃圾处理水平逐步提高/41
6城市园林绿化/42
6.1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42
6.2园林建设质量明显提高/42
7应对气候变化/43
7.1加强法律约束与政策引导/43
7.2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建设/44
7.3开展国际交流与科技合作/45
第四章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城市服务/46
1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48
1.1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发展/48
1.2救灾应急工作取得实效/48
1.3各类收养性机构建设有新的突破/49
1.4老龄事业健康发展/49
2城市医疗卫生事业/50
2.1城市医疗保障体系/50
2.2卫生服务机构/50
3.教育事业的发展/51
3.1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51
3.2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51
3.3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51
3.4以促进教育公平引领教育发展/51
3.5基本确立现代化教育体系/51
4社会慈善事业/54
第五章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管理/56
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起源与发展/58
1.1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58
1.2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与管理/59
1.3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60
2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制/62
2.1中国的城市管理/62
2.2中国的城市规划管理/62
3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66
3.1理清城市化的战略思路/67
3.2组织编制区域规划落实国家战略/67
3.3进一步规范规划行政行为/67
3.4制定住房规划保障供给/67
3.5通过综合的城市交通规划缓解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状况/67
3.6改善规划编制工作/68
3.7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工作成效卓著/69
3.8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9
第六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挑战/70
主要参考文献/74
附录/76
附录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基本统计数据/76
附录22008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数据/78
附录3关于中国城市状况基本数据的说明/84
附录4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86
附录5联合国人居奖中国获奖者名单/86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