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福: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
点击数:25458 字号:小 中 大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人类历史上继1918年流感大流行之后的又一次世纪大流行,给世界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随后迅速有效地控制了黑龙江、吉林、北京、大连、乌鲁木齐等地聚集性疫情。2020年进入冬季以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并在局部地区发生一定范围的暴发疫情。2021年元旦过后,河北石家庄、黑龙江绥化、云南瑞丽等地相继发生本地暴发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使这几起暴发疫情均未引起大范围传播,也未造成严重社会和经济影响,全国疫情防控逐步转入常态化防控。实践证明,我国施行的依靠科学、公众参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非药物干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是完全可以将病毒消除的,这为全球公共卫生实践做出了榜样,是世界流行病防控的典范!
一、国内外疫情现状
(一)全球疫情概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疫情报告,截至2021年5月9日,全球6大洲22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7289118例,累计死亡3277272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2. 1%。美洲区累计病例最多,达到63510112例,累计死亡1551603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2. 4%;其次为欧洲区累计病例52843731例,累计死亡1104410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2. 1%;东南亚区,累计病例25552640例,累计死亡309197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1. 2%;东地中海区累计病例9428010例,累计死亡188972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2. 0%;非洲区累计病例3357846例,累计死亡83904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2. 5%;西太区累计病例2596033例,累计死亡39173例,报告死亡/病例比为1. 5%。
全球各区报告新增病例数自2月起呈不同程度反弹,疫情呈现差别化进展。美洲为全球疫情最严重地区,但此次反弹幅度较小,目前新增病例数持续下降。欧洲疫情反弹较高,但自4月以来迅速得到控制。东南亚区是疫情反弹最迅猛的地区,疫情仍持续高速上升,印度每日新增报告病例(5月7日报告40万例)为全球最高。东地中海区疫情反弹后已呈现下降趋势。西太区自3月以来疫情波动上升。非洲区疫情较为平稳。
(二)国内疫情概况
截至5月10日,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02例(无重症病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5845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0783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18例(境外输入31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305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1811例(出院11496例,死亡210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9例(出院49例),台湾地区1199例(出院1089例,死亡12例)。
在武汉第一波疫情防控取得胜利之后,4月8日武汉封城结束,5月中旬后,武汉最早流行的病毒在中国清零,中国本土病毒传播链彻底“断裂”,但2020年4月和5月,黑龙江和吉林发生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疫情。5月,武汉三民小区发生由本地残留病例所致的聚集性疫情。6月,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发生疑似与境外输入冷冻冰鲜食品有关的聚集性疫情。7月,新疆和辽宁发生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地聚集性疫情。8月,广东发生可能由香港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疫情传播。9月,山东青岛发生冷链相关的院内感染。10月,新疆喀什发生输入性暴发疫情。11月,天津发生冷链相关疫情,上海及内蒙古满洲里发生输入性暴发疫情。12月,黑龙江绥芬河发生进口货物、输入相关联疫情,四川成都发生聚集性暴发疫情,辽宁大连发生输入性暴发疫情,辽宁沈阳发生医疗机构聚集性疫情。2021年1月,黑龙江绥化和河北石家庄、邢台及廊坊相继暴发疫情,吉林省因有组织的活动引起聚集性疫情,北京天宫院暴发输入相关的社区聚集性疫情。3月和4月,云南瑞丽市暴发玉石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这些局部地区的聚集性疫情都较快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每一次输入疫情都通过精准的分子溯源找到了输入“源头”。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实现本土疫情阻断目标,整体上我国疫情处于低水平可控状态。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实地考察调研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和武汉等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高度评价中国抗疫的努力和成效。目前,我国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境外输入病例基本得到控制,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效果显著,生产生活秩序已全面恢复。
二、我国防控疫情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了高规格的指挥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依靠科学,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展开“阻击战”“总体战”,以集中统一高效的“准战时”领导指挥体系和因时因势制定的战略策略,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领导、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国务院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要求,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紧迫问题,进行及时全面的具体安排。各地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确保中央部署全面落实到位。全国31个省份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二)全社会参与共同抗疫
人民群众积极响应配合党和政府的防控部署与号召,较快形成“全民参与、群防群控”的有利局面。人民群众以切身感受和实际行动自觉推动形成包括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志愿者群体以及家庭和个人为一体的全民抗疫大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中国实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举措,“上游堵截”,切断疫情严重地区的传染源;其他区域进行“全面防控”。超常规的社会隔离措施和灵活、人性化的社会管控,阻断了病毒的大面积扩散,成为遏制疫情在全国蔓延的最关键因素。“重灾区”实施“封城”和“停运”,非疫情严重地区实施分级交通管制,以多种手段避免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关闭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防控,推行在家办公,实行远程教学,普遍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消除防疫死角和盲区。
全国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人员在志愿者配合下,对65万个城乡社区深入走访,宣讲防疫知识,进行心理疏导、收接快递、代购生活必需品等工作,实现了疫情防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排查救治“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使消毒消杀和环境整治“不留死角、没有缝隙”,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支持保障服务直接进入数亿家庭。
全国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疫情救援工作,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共调派34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与湖北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开展医疗救治,这是提高疫情重灾区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关键步骤。协调全国各地资源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市开展防控和救治工作。
(三)科学防治、依法防治
1. 迅速判明病原体
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1月3日从病人样本中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完成病毒鉴定,7日迅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判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从收到标本到分离出病毒仅用一周。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将诊断试剂送到武汉,10日中国疾控中心和武汉病毒所等机构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从分离出病毒到完成检测试剂盒的优化仅用16天。通过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个案发病资料分析研判,明确新冠病毒出现人传人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冠病毒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管理控制措施,并纳入国际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2. 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疾病的规律,制定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发布了15项防控技术方案,6个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细化形成了60多项防控技术指南,提高了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先后制定2版轻型管理规范、3版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共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务人员更加精准地开展诊疗和救治工作。
3. 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检测
基于病毒“人传人”的传染病规律认识,我们高度重视“源头防控”,深入细致地开展以流行病学调查为核心的排查、检测和监测,这对切断病毒传播链条、降低传染率和病亡率起到关键作用。
广大疾控人员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广大疾控队伍深入疫情现场,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开展核酸检测,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及时启动了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科学规范地开展环境消杀,营造清洁、干净、放心的环境,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遏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此外,通过加强全国疾控力量的统筹调度,及时向湖北、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大连、河北等地派出疾控专家队伍,提供疫情分析、现场流调、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杀、心理疏导、社区防控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我们从全国选派了近千名疾控和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省。这支队伍最早到达,最晚撤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4. 坚持生命至上、积极救治患者
武汉疫情初期,骤然集中暴发导致医疗资源严重挤兑,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不仅导致病毒扩散也直接造成高病亡率,这是抗击疫情初期的最大挑战。按照中央要求,在抗击疫情一开始就“把救治作为重中之重”,实行了“应收尽收”“早诊早治”“集中收治”。武汉以短短10天左右时间先后完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各可容纳1000多张床位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并投入使用,陆续新建一批“方舱医院”,改扩建一批定点医院,改造一批综合医院,短期内新增床位10多万张,既有效控制了社区传播,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治率。
5. 加强境外输入疫情管控
2020年2月25日起,全国全面加强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对出入境人员采取严格健康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措施,防止疫情跨境传播。针对境内疫情零星散发,境外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境外输入病例造成关联病例传播等情况,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分类推动复工复产。
6. 坚持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加强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科技攻关,筛选有效药方,及时反馈疗效,测试、研究、推广法匹拉韦、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等,特别是针对没有特效药可用的现实情况,以救治需求为导向,实行中西医结合,筛选出中药“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和颗粒、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临床有效药物,推动重组新冠疫苗和新冠灭活疫苗启动临床试验,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技术实现突破进展,显著降低了由轻型转为重型的比例,患者治愈率从初期的14%提升到93%。
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疾控中心立即启动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改造,用于病毒种子筛选、扩增,与中国生物北京所和北京科兴公司合作研究灭活疫苗,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与中国生物武汉所合作同时开展灭活疫苗研发,使中国疫苗研发走在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全球的相关企业和机构正加速新冠疫苗的研发。截至2021年5月7日,全球共有280个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进程中,其中97个处于临床试验中,183个处于临床前期。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采用经典技术的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表达抗原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采用新技术体内表达抗原的病毒载体疫苗(复制型和非复制型)和核酸疫苗(DNA和mRNA)。新冠疫苗研发进度之快、研发品种之多、研发技术路线之全,历史未有。
中国的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度处于世界前列。我国有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5个技术路线共计16个企业的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中生集团北京所、武汉所和北京科兴的灭活疫苗,康希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5-nCoV)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的重组亚单位疫苗,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所的灭活疫苗,军科院/云南沃森/苏州艾博的mRNA疫苗,北京民海的灭活疫苗等多个产品正在海外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5月7日宣布,中生北京所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这是第一款正式获得世卫组织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验证的非西方新冠疫苗。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有了新的可靠疫苗选择,中国疫苗“入世”将为缓解全球疫苗短缺、促进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已有中生集团北京所、武汉所和北京科兴等3个厂家的灭活疫苗,康希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5-nCoV)疫苗获附条件批准上市,安徽智飞龙科马的重组亚单位疫苗获批紧急使用,供应全国重点人群大规模接种使用。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 及时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了疫情和病原学信息
2020年1月4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与美国疾控中心负责人通电话,介绍疫情有关情况。1月5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了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信息。1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病原学鉴定初步进展结果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1月10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并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发布。
2. 积极分享中国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对疫情严重有需要的国家开展技术和物资援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相关工作与数据及时在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公开发表,从1月初即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毫无保留地与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救治经验,加强联合科研攻关,并尽力提供对外援助,与有关国家建立双边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并通过做好本国抗击疫情为阻止病毒蔓延作出贡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世卫组织总干事和首席科学家等人士均认为,中国采取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也是“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在阻断病毒人际传播方面取得明显成果,为国际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加共体、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展70多次疫情防控交流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并翻译成3个语种,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新冠肺炎防治中国经验国际通报会”。
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2020年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 9万台、检测试剂盒4. 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向驻在国外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咨询和健康教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
3. 搭建全球学术交流平台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发布成果、参与研讨。中国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科学家在《柳叶刀》《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及时发布新冠肺炎首批患者临床特征描述、人际传播风险、方舱医院经验、药物研发进展、疫苗动物实验结果等研究成果。
这次疫情防控的实战应对,再次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为我们做好疾控工作积累了丰富而且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防控方案。比如,守住社区防控、发热门诊、面对面流调这3道防线;把握好2小时、12小时、24小时3个时限,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3个重点;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管好确诊、疑似、发热、密接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的“四应四尽”。这些防控措施、方法、技术以及标准和案例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依然是主要策略
我国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策略仍然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以实现“动态清零”为目标,坚持落实“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防控,加强疫情快速应对处置和医院院内感染防控。
外防输入方面,一是继续加强入境人员的闭环管理,严格落实集中隔离相关管理措施,做好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二是加强入境物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对相关人员登记造册、摸清底数,开展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三是防范入境物品引入境外病毒的风险,加强对入境物品、集装器及航空器等环境和外包装的消毒,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加大抽查抽检力度。
内防反弹方面,一是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有序推进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全民参与防治。二是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继续强化各地区的病例早期发现,尤其是要分类实施不同检测策略、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的筛查能力,确保农村地区至少可通过“村采样、乡送检、县检测”的方式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同时按照点与面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群、物品、环境等多渠道监测预警、主动定期筛查抽检,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开展分析预警。三是科学精准应急处置。一旦发现患者,立即开展患者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筛查管理密切接触者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准判定管控区域和风险人群,科学划定风险等级,确定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范围,尽快做到应检尽检。开展溯源分析,必要时果断采取交通管控等应急处置措施,严格按照防控规范和应急预案进行疫情处置和信息发布。
四、对下一步疫情的应对考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做好防控工作和应对准备,部分地区将可能发生医疗服务系统负荷过载甚至崩溃的情况,将导致各类患者病死率上升。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强和传播隐蔽的双重特点。作为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全球流行情况提示,气候对其传播影响不明显。在我国复工复产复学后,在人群接触机会增加的情况下,隐匿传染源可能持续存在,在全球大流行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出现输入病例引发社区传播的可能性时刻存在,防控措施不能放松。
下一步,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健康素养。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减少人员聚集、加强通风消毒等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二是加快疫苗接种,积极稳妥推进全人群规范接种疫苗,构筑全民健康屏障,早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三是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及“四早”措施,做到输入病例的有效管理,本土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四是突出重点环节,加强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等防控工作,提高人群疫苗覆盖率。五是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强化科研与国际合作。六是发挥大数据作用,推动各地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将疫苗接种证明纳入“健康码”管理。七是开展专题研究,提高人群疫苗接种意愿,防止大流行应对倦怠,预测未来新冠大流行趋势,做好防控策略的动态调整。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