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单志广 张延强 吴洁倩 赵文景:以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点击数:11815 字号:


信息化时代,新型基础设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支撑。当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贪大求新、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需要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顶层设计、需求牵引、挖掘特色、长效运营等四大方面着手,有效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新型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依次部署了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十三五”时期,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截至2020年底,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据超过2亿。此外,以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让城市的感知能力和思考水平实现了飞跃,创新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新型基础设施的科学合理布局和有效应用,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能效、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奠基性作用。短期来看,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起到稳投资、扩内需、增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5G基站、智能充电桩、数据中心等成为规划投资建设热点,由新型基础设施赋能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网上购物、无人配送等保证了国内消费市场高效循环。长期来看,新型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利于深度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社会服务便利化普惠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的感知、思考、应急能力,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从政务服务端方便了群众企业办事,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让稀缺资源有可能实现跨地区跨层级流动共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地方实现了产业环境的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塑、创新生态的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城市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地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但也存在重复投资问题

由于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的本地化属性,地方政府成为规划的主体和投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纷纷希望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省级层面来看,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排名前三的安徽、广东、江苏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分别达到了280、165和109项,重庆市围绕2020年到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按照“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原则,重点推进7大板块、21个专项、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占比较高达到了43.5%、35.0%及34.1%。城市级层面来看,合肥市提出2020年到2022年,实施不低于200个新基建重点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昆明市围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出重点项目394个,总投资达到10011.80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589.84亿元;广元市明确2020年到2022年,实施新型基础设施项目70个,总投资176.4227亿元。

相较于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技术含量高、应用赋能强、折旧速度快等特点。技术含量高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推动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进入壁垒。应用赋能强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生产要素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能够发挥“数字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场景和产业新型形态,挖掘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折旧速度快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强调快速迭代和加速折旧,3~5年即可能面临着换代需求,这与道路、桥梁、铁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强调安全和耐用,质量目标通常为几十年是截然不同的。基于新型基础设施的上述三个特点,如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发展和跟随新基建建设潮流,在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规划上盲目冲动,贪大求全,过于图新图洋图前沿,偏离地方需求和发展实际,则有可能造成地方债务危机,挤压其他领域投资,最终社会经济效益远远小于投入。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共建

新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优势选项。一个城市若忽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会在多项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城市治理与民生领域智慧场景的布局、数字要素赋能作用的发挥、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的运营等,最终影响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地方政府在规划投资以及参与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时,需要注重四个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集约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全局化、系统化、市场化、企业化思维,开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软硬兼施”“虚实共管”思路,推进大网络、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大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实体物理空间“硬设施”建设,将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未来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市政设施、社会杆塔、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资源开放力度,推动5G基站、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终端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另一方面,强化虚拟网络空间管理,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化机理模型和知识图谱等“软设施”建设,提升对各类“软”虚拟资源和无形要素的有效治理水平,提升数据治理能力,补齐“软资产”治理短板。

(二)突出需求牵引,适度超前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建设新时代基础设施“底座”,更要为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服务提质、经济增效提供核心“引擎”,以“应用成效”体现建设价值。一是开展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解决后疫情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问题入手,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为驱动,以应用成效为核心,以业务目标为指引,科学开展项目需求分析与测算。二是避免单纯的建设导向、技术导向和项目驱动,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战略目标”到“业务应用目标”再到“系统建设目标”的科学推演设计。三是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立足经济、适用、先进、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服务。

(三)注重特色挖掘,打造因地制宜新型基础设施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紧迫程度不一,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产业、技术、资本的首要聚集地,应注重高新技术赋能和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应用,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在新一轮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引领发展,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样板。对于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在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聚焦民生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5G、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会议等应用,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

(四)强化长效运营,发挥新型技术设施数据赋能作用。

长效运营水平是检验新型基础设施投入效果的重要指标,长效运营水平低就有可能导致新型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产出低于投入,无法发挥预期效果。一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赋能与提升作用,加速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融合性基础设施,以数据的畅通流动、开放共享和泛在融合,倒逼和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公共服务、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二是发挥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催生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三是进一步开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准入,推动管理机制创新、资本运作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利用代建制、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多元合作模式,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可行商业模式和市场盈利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形成打造“新动能”的崭新局面。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