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品质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与行动路径——基于“淄博烧烤”现象的思考
点击数:6003 字号:小 中 大
文 / 王佃利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近段时间,“淄博烧烤”多次冲上全国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热榜并持续保持热度,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轮番报道,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也引起来自诸多领域的关注和热议。在超高热度和超强流量的驱动下,淄博这座城市火爆“出圈”,不仅是“小饼、大葱配烤串”的差异化产品组合和周到、热情的市场服务,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座有品质、有温度、有底蕴的城市。
流动和变化是城市的基本属性,物质流、社会流、信息流等各种流量的大规模汇聚和加速流动,推动城市社会进入流量时代,城市不仅作为文化的容器,也成为各种流量的容器。在流量的驱动下,城市形成了新的经济业态和社会结构,城市治理的目标指向、治理结构、治理工具也在发生变化。
淄博这座小城的爆火,一方面得益于流量时代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优势,各种网红、大V的打卡活动激发人们的好奇之心,在流量的加持下,淄博烧烤热度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淄博政府快速响应、主动引导,市场主体遵守秩序、热心服务,市民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城市形象。在这背后,正蕴藏着人们所想要的城市生活:政通人和、烟火繁花、和谐友善,寄托了人们对于品质城市的期待和向往。
1.变化的时代与城市不变的追求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经历着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时间长河中,城市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差异化的发展特征,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成长。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绘了理想城邦的状态,一个善的城邦具有智慧、勇敢、节制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城市发展按下加速键。19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展现了一个自然与城市结合、农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愿景。之后陆续提出的卫星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等观点,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憧憬。到20世纪中叶,面对战后经济恢复和城市重振的要求,调和资源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张力,城市复兴、重振城市活力就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在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源等要素有限的情况下,为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和人才,城市竞争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主题。同时,旨在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的经营城市理念,也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边界的扩张,城市发展从彼此竞争到走向合作,如何促进城市间的连结与合作,如何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进和深度应用在城市空间中形成巨大的流量效应,流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塑造着城市的形象和外在感知。在流量时代下,城市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城市社会联系不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个体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改变着个体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城市日常生活被赋予生产和消费的性质,产生新的消费形式、生活方式和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城市治理情境急剧变化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对既有的治理结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造成挑战。由此,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城市发展品质越发关注。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形态和活动原则会有改变,但是一以贯之的是对城市品质的追求。城市是社会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方,汇集着大量具有异质性的社会成员,意味着城市之中存在更为多元和差异化的需求。方兴未艾的科技创新促使城市中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意识被激活,社会问题越发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城市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种问题作出及时反应,对多元需求作出有效的回应。由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使命便在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精准、优质的公共服务,最终带来更高品质的生活。
2.品质城市建设:探寻亲善的人际关系
2022年6月29日,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1)上,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正式发布《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World Cities Report 2022:Envisaging the Future of Cities)。这是继2016年《新城市议程》之后,关于全球城市发展之路的又一重量级倡议。该报告设想了一个乐观的城市未来场景:促进充满活力、有弹性、多样化的城市经济和富有成效的城市未来;建设健康和繁荣的城市;促进精心规划和管理的城市化进程;致力于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城市治理模式;迈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城市科技与创新;并确保提升城市复原力和城市韧性。这些设想传递出实现城市共同愿景的努力方向:人文关怀、包容和谐、安全韧性、持续改进和创新、敏捷响应……
在经历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后,中国也在努力探索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实现城市品质发展和繁荣贡献中国理念。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指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次会议围绕结构、环节、动力、布局、主体等核心要素,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追求;建设融入自然之美的和谐宜居城市;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安全等。
无论是联合国对未来城市的展望,还是我国城市发展所遵循的理念,都表现出发展目标的相近性和一致性。这些理念和措施彰显着品质城市的核心内涵:高效的服务性、敏捷的响应力、广泛的包容性和共同体的建设,最终指向亲善的人与人关系。刘易斯·芒福德将城市视为人类表达博爱的器官、场所和构造,最佳的城市经济模式在于关怀人、陶冶人。也就是说,城市以人和人类文化作为主体,城市建设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城市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度的弹性,实现亲和、友善的城市社会关系。这既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也是未来城市孜孜以求的行动目标。这些特性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服务性。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写道:“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组成”,“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城市存在的终极目的在于为人造福,在于为人民提供便捷化、精细化的优质服务和人性化、可感知的生活体验。追求服务性的城市将注重居民的需求和福祉,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繁荣和宜居的城市有机体。
响应力。城市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要求城市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和压力,以保证城市运行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一个具有敏捷响应力的城市能够灵活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等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为居民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持和服务,并在调整和应对中持续学习和改进。
包容性。城市承载着大量异质性的个体,一个包容性的城市会接受各种经济形式和人群,会尊重多样化的发展诉求,会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机会、资源和福利,让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得到充分保障,空间分隔和群体偏见在城市社会交往中得以缓解,创造一个公正平等、多元参与、融合互动的良善图景。
共同体精神。城市不仅作为物质容器而存在,更是一个凝聚了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共同体,其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城市运行状态。建设品质城市,就应关注共同体精神的塑造,通过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建立互助和支持机制,培养共同责任意识,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和繁荣。
3.淄博“爆火”:对城市根本品质的追求
淄博,一个北方工业小城,在2023年的春天,凭借烧烤“火出圈”,不仅是网红现象,也为整个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淄博烧烤”的突然爆火也向城市管理者提出巨大挑战。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其中,冲击着原有的治理结构,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在治理情境急速变化之下,如何保障市场有秩序、平稳地运行,如何让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如何能够避免对本地市民产生过大影响,淄博这座北方小城基于“服务为人”的理念细致挖掘城市底蕴和品质,向我们展示了品质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具体路径。
3.1 善用流量:适宜的品牌塑造和城市营销
面对不断增加的流量和关注,淄博市敏锐捕捉契机、持续培育烧烤品牌,着力应对“流量”可能带来的治理挑战,通过增流、引流、分流等方式,创新城市营销模式,展现出城市品质活力和时尚气息。
第一,主动宣传引导,促进流量汇聚和热度提升。2023年初,“淄博烧烤”开始在网络上频繁出现;3月4日,一则“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词条登顶同城热搜榜首。淄博市敏锐觉察到这一契机,快速跟进和行动,一方面推出系列推介文章,邀请新华社、央视等拍摄烧烤专题,将网络自发流量转换为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淄博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用心服务游客等方面的各种举措,引起大量好评和关注,推动流量“裂变式”增长,也为淄博赢得了积极正面的城市形象。
第二,积极用流引流,增强城市对外吸引力。在吸引大量流量和关注后,淄博市将重点聚焦于如何充分利用流量热度,带动产业发展和文明建设。通过积极引导流量,将流量与城市现有文化软实力结合,促进“淄博烧烤”本身转向“淄博烧烤+”,围绕鲁菜、青年友好型城市、双招双引、文化旅游等主题进行重点策划,探索“烧烤+娱乐+旅游+住宿”多场景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第三,合理分流控流,维护城市品质和形象。火速“出圈”后,淄博市政府对流量保持清醒认知,进行合理分流,避免超出城市现有承载力,对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在流量高起之时,减少主动宣传和造势,对相关推介活动淡化处理。4月26日,淄博市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们的一封信》,引导游客错峰出游、前往相邻城市游玩,用平实、诚挚、饱含温情的语言,拉进了与公众距离,更让人们看到淄博的包容和开放,助力形成城市的品牌效应。
3.2 服务至上:面向市场与游客的极致服务
这次淄博“出圈”,游客和网民感受最深的便是城市政府的主动作为和服务宗旨。淄博市政府秉持品质城市、服务为人的理念,采取环环相扣的服务措施,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折射出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淄博市政府从多个维度为游客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在交通方面,淄博市政府主动协调国铁济南局加开“济南西—淄博”周末铁路专列,对市内公交路线进行重新摸排和规划,增设21条定制公交专线,在内外两个层面为游客提供出行保障。在住宿方面,全市共设置38处青年驿站,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或半价入住机会,并加大酒店检查督促力度,杜绝不合理涨价,让外来游客住得安心。在资讯方面,制作烧烤攻略、烧烤地图和配套旅游信息,上线“智慧淄博烧烤服务”小程序,在火车站、各高速路出口等场所设置二维码,确保游客快速获得有效信息。在监管方面,开展烧烤食品经营单位专项整治行动,推出食品抽检“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模式,并绘制巡防地图,加大重点场所巡防管事力度,让游客吃得放心。
另一方面,淄博市政府从行业培育和营商环境等方面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在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上,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探索制定团体标准,举办烧烤名店“金炉奖”评选活动,定向发放烧烤消费券25万元,引导企业积极改良工艺,提升经营质量。在打造行业优势上,策划举办淄博烧烤节,集中展示烧烤名店、特色品种,并引导龙头企业开发更多符合消费潮流的烧烤产品,打造淄博烧烤独特食用场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设立“烧烤行业一件事”服务专窗,实行信用审批“承诺即入”办理模式,烧烤销售类食品经营许可实现专窗加速一次办理。
3.3 敏捷响应:打造治理有序的城市形象
“淄博烧烤”爆火前后政府的系列行动,直接体现出政府敏捷的回应能力,展示出一个治理有序的城市形象,满足人民对于有为政府的期待。在流量时代,舆论的风向时常变化,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宣传推介方面,淄博市政府快速感知热点信息并作出反应,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陆续推出公交专线、烧烤地图、小程序等实用服务以及“烧烤+”文旅主题产品。在资源保障方面,淄博市政府积极协调其他地市运输物资,为商户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政务服务烧烤行业办事专区的开通,让市场主体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诉求。面对网络舆情,淄博市政府根据网络上的舆情走向,提前制定处置预案,主动应对质疑、正视问题,以快速介入、秉公处理、诚信公开的态度化解舆情危机。
3.4 主体联动: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
“淄博烧烤”爆火背后,巨大的客流也是对各行各业商户的考验。面对城市流量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看到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相互耦合的城市图景。在政府内部,淄博的宣传并非文旅一家在努力,相关部门都在为之积极行动,文旅局长们变身“推荐官”,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专项检查,公安部门增派执勤人员,人社局推出大学生就业体验日等政策,政府机关在假期向外开放停车场和公厕。多部门为着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展示了一个积极的政府形象。在社会层面,市场主体自觉依法依规经营,自发成立多个行业自律联盟,提供诚信服务;市民主动减少出行,自发组织接送、发放矿泉水等志愿活动。多元主体的联动与协同,让淄博成为治理有方、民心归向、政通人和的代名词。
3.5 市民行动:被激发的责任感与共同体塑造
淄博这座城市的“出圈”,还蕴藏着市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政府的积极作为让市民感受到政府的用心、真心,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也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市民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被激活,意识到城市发展与自身的关联,积极参与到提升城市形象的行动之中,自愿自觉自律为城市贡献力量。有的市民组织成立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帮助引导游客;有的自觉在散步途中捡拾垃圾;有的为外地游客送水;还有市民把空闲房子免费提供给游客住……这些行为充分展示出这座城市市民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用自觉行动呵护来之不易的城市发展机遇,也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生动的体现。这也启示我们,在城市品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回应民之所需所想,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从而汇聚起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4.流量时代下品质城市建设的行动路径
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将信息的流动视为理解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线索,表现出支配经济组织形式变革和社会秩序重构的巨大影响力。信息的流动又在社会空间中汇聚形成颇具潜力的流量效应,流量成为促进生活融合、个体社会化和改变社会生产逻辑的重要力量。这种流量效应在城市空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技术的加持下,流量正在对城市经济业态、城市生活样态等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强化着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城市运行带来巨大的治理负担与挑战,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固定的城市人口规模和常规的治理情境下,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既有治理结构,能够保证正常的公共服务供给,维持城市日常平稳运行。但在流量时代相互蹭热度、赚流量等效应的催化下,城市所要服务的人口数量急剧扩张,传统的治理规模被打破,而组织结构却难以在一时之间发生调整。面对显著增长的服务需求、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和潜在的矛盾纠纷,建设品质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
品质城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状态,前者强调以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后者则是表明实现有温度、有魅力的城市发展状态,旨在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环境。结合品质城市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设品质城市:
第一,鼓励经济创新和新业态的发展。经济创新是城市品质发展的重要推力,基于城市中特定人群的汇集和交流,培植城市的创新气氛,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生产方式,可以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从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二,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参与。品质城市尊重城市中的“多样性”,通过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倡导多主体、多要素的合作与协同,加强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三,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个有品质的城市聚焦人的需求和福祉,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休闲设施,以及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可靠的供水、供电和通信网络,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获得感。
第四,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和灵魂,赋予城市发展以活力,塑造着城市的形象和独特性。对于城市而言,既需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增进城市记忆以提升城市的生命力;也需要在学习、创新、进化中丰富文化的多样性,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
第五,致力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聚居地。充满活力而又节约紧凑的协调发展是品质城市所追求的运行模式。这要求立足于城市的自然禀赋,以系统、前瞻的眼光平衡城市内的各种人类活动,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让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品质城市的愿景实际上寄托了我们对城市美好未来的期冀,是对城市未来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所怀有的憧憬,体现了城市世界中潜在的、巨大的、丰富的无限种可能。人们怀着向往来到城市,城市发展的任务,就是让人们实现对于城市的诸般期许,迈向更加自由、幸福、美好的品质生活。
(来源:《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