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赵国祥:健康城市建设的扬州实践

     点击数:7121 字号:

 文/赵国祥 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视察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近年来,扬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促进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城市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2022年年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1.78岁,全市孕产妇连续四年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2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9.87‰,远好于全国、江苏省平均水平;根据扬州市政协开展的“健康扬州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市民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满意度达95%以上。

近年来,扬州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全市重点抓好的大事之一,形成了一些本地特色和经验。2017年,扬州市在全国率先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在“中美健康峰会”“中国健康城市论坛”上作大会交流发言;2022年,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扬州市创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规划建设了350座公园,形成了独特的公园城市体系。运河三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作为全国唯一城市代表,受邀参加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一、健康扬州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健康城市是指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目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充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每个居民的健康水平达到最大可能,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的城市。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并首先提出健康城市计划(HCP),让城市的管理者承诺,要把城市打造成健康城市。目前全球已经有数千城市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形成了世界健康城市联盟等相关组织。2014年,我国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

2017年,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把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列为全市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制订了《“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行动计划》,突出健康扬州建设的40项指标,抓好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饮食、健康环境、健康养老、健康保障、健康产业等8项重点工作。2020年,在健康中国、健康江苏行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内容、细化措施,制订了《关于全面推进健康扬州建设的实施方案》,既着眼顶层设计,充分呼应国家、省要求,全面完成健康中国确定的15项、健康江苏确定的25项行动目标,又结合扬州实际进一步细化,制定了35项具体行动。

从本质上说,健康扬州建设是保障民生福祉之策,关乎社会和谐安定。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公共服务不公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顺应的是民生诉求,解决的是民生疾苦,化解的是社会矛盾与经济危机,促进的是国家认同、社会公正与全面发展,维系的是社会安定与安全。

二、健康城市建设的扬州模式

(一)全面开展健康促进

1.大力普及健康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贡献占比达60%以上。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连续多年将其纳入民生幸福1号文件,每年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安排健康教育与促进专项经费。全市构建了以行政部门为主导,专业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联合体育、工会、科协等部门,实现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均有1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每年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五进活动超过500场,“健康扬州我行动”健康科普大巡演超过20场,打造“健康学堂”等品牌栏目,安排医疗卫生专家、健康素养巡讲师走进直播间,每年播放800期健康类节目。

2.推进全民健身行动

近年来,扬州市新建、改建体育场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平方米,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42%,国民体质监测总体达标率达93%,在公共体育领域中满意度88.13,在全国160个城市中位列第一。同时,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建成体医融合服务中心9个,平均每年新建全民健身指导站262个,改造全民健身益站20家,分布在人流集中的体育休闲公园、广场。此外,创新开展体医融合科学研究,扬州大学成立脑疾病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

3.深化控烟专项行动

扬州市大力普及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相关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互动性良好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控烟氛围。完善无烟环境设置,制定控烟细则,加大控烟劝阻和巡查力度,2015年,扬州市开出江苏省首张控烟罚单。积极开展戒烟门诊建设,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根据《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组织开展全员简短戒烟干预培训,推行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苏北人民医院承担国家级戒烟门诊项目,配备提供戒烟服务的诊室、诊疗设备、药品储备和专职医务人员,开展专业戒烟服务。目前,全市实现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建设区覆盖,正积极倡导无烟家庭建设。

4.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均开设心理门诊,推动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逐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100%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1000人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面向学生或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网络,建立健全“分片包干”的管理治疗责任制、多部门管理联动和协作机制。根据风险评级,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优先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

(二)深入实施健康干预

1. 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

稳妥有序实施新冠肺炎疫情“乙类乙管”,将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和健康服务小分队,成立市县重症巡回指导组,划片包干,做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全市二、三级医院综合ICU床位提升率达135.44%,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设置氧疗区,增配指脉氧仪。指导各地抓实抓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效保障了疫情压峰降峰,平稳转段;《扬州市“三个聚焦”精准攻坚  筑牢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屏障》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推广,充分展示了疫情防控的扬州做法和扬州经验。

2.强化重大慢性病防治

以全周期健康管理为主线,探索重大慢性病高危人群“促、防、筛、诊、治、康”实施一体化防治策略。首先,依托“综合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防网络,完善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市癌症防治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管理工作路径。其次,建立基层重大慢病健康管理新模式,制定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清单,开展清单式健康服务政策宣讲,突出慢性病早期筛查、健康监测、随访管理等内容,提升基层慢性病“防、筛、治、管、康”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最后,开展高危人群健康筛查行动。组建由疾控人员、医务人员、街道社区人员组成的健康管护队伍,实行网格化排查,掌握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每年分类开展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筛查。

3.加强职业健康防护

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扬州市粉尘危害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采矿、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472家粉尘危害用人单位全面排查摸底,推动用人单位从生产工艺、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等方面开展专项治理。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开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线监测,近两年查处职业健康领域违法案件400余件。

(三)持续优化健康服务

1.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市委市政府印发《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意见》,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决定》。建立平急转换的应急指挥架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新建扬州市公共卫生中心,增核扬州市疾控中心编制114个。在全省较早完成了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置,建成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健全了可应急调用的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储备调集机制。

2.实现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系统建立公立医院管理新体制,在江苏省率先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推动城市三级医院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加大优秀医疗团队和先进医疗技术引进力度,实现三级医院县域全覆盖。2023年4月,扬州市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围绕能力提升、体系创新、三医协同、数智赋能四个方面,共设置18个子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致力于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

在农村,对24家乡镇卫生院进行新改扩建,对人口集中服务需求大的205家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在县域,4家县人民医院全部创成三级医院,其中三家创成三乙;2022年,财政投入资金27.5亿元,用于建设宝应、高邮、仪征、江都人民医院新院。在市级,投资近51亿元建设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和扬州市中医院新院区;投资8.2亿元推进市应急救援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用物资储备中心等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

4.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新格局

2015年起,扬州在全市53个乡镇卫生院中选择1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二级医院标准扩容升级,规划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进一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有效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在“市域、市区、县域”三个维度完成了覆盖全市的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加大医保政策帮扶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同步的医联体工作新模式。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双千人”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累计培养4313名基层卫生人才。积极探索“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备案制管理制度,对新招聘人才实行提前招、异地招、多次招,同时放宽开考比例。

5.强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

推进医防协同、融合互通,落实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室,制定公共卫生责任和工作清单,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转变“重治轻防”的理念,高质量落实公共卫生职能。建立交叉培训机制,组织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等培训,并纳入医疗机构“三基”考核。

6.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扬州市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江苏省首批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高标准建设中医龙头医院,全市现有三级中医医院2个,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加强基层中医药基础设施,做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诊疗方法。深层次挖掘宣传中医药文化,每年举办“中国中医药50人峰会”,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打造“养生在扬州”品牌,推动中医药健康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四)全周期强化健康维护

1.加强老龄健康服务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扬州市统筹推进医养融合,不断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全市建成23所养老护理院或康复医院,推进公立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截至2022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3.3%,全市共建成医养结合机构32家,拥有医养结合床位6516张。成立医养结合促进会,落实83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此外,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每年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超4万人次,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6个。

2.大力发展托育服务

市委市政府印发《扬州市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扩大普惠托育服务覆盖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扬州市区托育机构布局规划(2021—2035)》,明确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托育服务设施相关标准;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将托育服务设施纳入本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基本实现“一乡镇一街道一普惠一公立”。

3.加大妇幼健康保障力度

投资31亿元异地新建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各县市区均完成“妇保所”转“妇保院”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筛查—诊断—干预—随访”的一体化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省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创建,积极推广适合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营养、安全保障等技术;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工作,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

4.加大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力度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牵头组织公安、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全面实施双随机抽查,与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部门建立健全旅店宾馆、托育机构、集中消毒餐饮具单位等行业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启动卫生监督云监控执法平台建设,搭载视频监控、在线监测、档案管理、预警及数据分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5大系统,实现“1平台+5应用”功能,全面支撑各项业务工作发展。

(五)加快建设健康环境

1.开展食品饮用水安全保障行动

加大食品安全督查力度,开展市、县、乡三级联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2022年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1万户次,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192批次。市区480家重点餐饮单位采用视频方式接入餐饮监管平台,实现重点餐饮企业“明厨亮灶”覆盖率80%以上。推动全市学生供餐配送单位进行HACCP或ISO 22000资质认证,是江苏省唯一实现全覆盖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心消费示范校园食堂”评选活动,全市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100%。持续开展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生产经营主体共15625家,巡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扬州市共设置366个饮用水监测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集中式供水厂和农村加压站,全年监测水样合格率100%,三个净水厂实现了供水管网互联互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安全保障达标率均达100%。

2.打造美丽中国扬州样板

实施“蔚蓝扬州”行动,部署开展“百日强化攻坚”“攻坚争优”等专项行动,全面完成3030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9324辆,淘汰数量全省排名第二;积尘负荷降低,城市保洁能力全面提升,PM10浓度同比下降11.3%,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实施“水美扬州”行动,全面开展水质加密监测预警,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涉酚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和城镇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完成7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编制实施9个重点国省考断面溯源整治工作方案,推动6个省级工业园区启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立项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生态缓冲区项目6个。完成250个长江入河问题排污口整治和淮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3.积极开展健康创建

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扬州市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建立爱国卫生工作专门组织,组建专兼职爱国卫生人员队伍。创新开展每日一刻钟重点场所卫生保洁行动,“每周一小时”单位家庭卫生大扫除行动,“每月一半天”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在基层推进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广场、健康步道等健康场景建设,打造精品健康细胞工程。

(六)不断完善健康保障

近年来,扬州市不断优化参保结构,明确医保条件,对参保缴费、待遇享受及转保折算等相关内容做出详细规定,同时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扩大医保基金规模,2022年度职工和居民医保基金政策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5%以上和73%;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印发《扬州市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加快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2022年扬州市“江苏医惠保1号”投保总人数为58.8万,居江苏省第一;2023年投保总人数突破63万,居江苏省第二,投保覆盖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实现为参保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保障。

(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优先投向资源稀缺以及特需健康服务领域,如康复、护理、体医结合、医养结合等。目前,扬州市初步形成了“药、医、养、食、健”等基本产业群,具备了健康产业的良好发展基础。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也已萌芽,扬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务实应用达五级水平,江苏省唯一最高等级。率先涉足“中医药和旅游”领域,建成中国中医药养生(扬州)示范基地、扬州国医书院暨国医养生院,新增文化养生体验项目;一批健康领域的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通过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推进了上海(扬州)国际医药园区、扬州食品产业园、邗江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等健康相关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三、健康城市建设的思考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加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1.转变发展理念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迫切需求,将全民健康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围绕健康的影响因素,统筹推进各项相关事业的发展。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健康”事业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变为全民的健康福祉。

2.坚持共建共享

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要完善政策,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共同致力于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各类协会、学会、志愿者组织、社区基层单位等与群众联系密切,要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3.注重城乡统筹

在“健康扬州”建设中,特别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急救体系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中,政策与投入都注重向农村基层倾斜,让农村居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健康资源。

四、小结

近年来,扬州市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体育休闲公园遍布城乡的优势,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拥抱健康,将健康融入生活,努力打造健康之城。下一步,在全面完成“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目标基础上,扬州市将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将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制定全过程,通过医疗卫生、饮食安全、生态环境、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医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等综合性政策举措,把“健康扬州”建设作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全域旅游打造、城乡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健康扬州新篇章。

(来源: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