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丁继成:“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点击数:7854 字号:

文/丁继成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智慧高效、充满活力、精准治理、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发展的新业态,是驱动城市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进一步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为哈尔滨市“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方法遵循。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助推哈尔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哈尔滨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步伐,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至今,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和各地方持续创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经历了地方政府自发探索阶段、多部委“齐抓共管”阶段和顶层统筹与资源整合阶段。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初,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融入经济发展、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了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构筑了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镇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致辞中提出了关于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和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6年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在政策体系上,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印发《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等国家标准和智慧城市行业领域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国家层面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各部委共同研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各地区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规划。在建设模式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大,持续时间长。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结合实际情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特色,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一些学者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具体研究,总结出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的建设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和社会资本主导的建设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必将助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二、“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诸如传感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数据处理等高科技资本密集产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因此,哈尔滨市应抓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契机,不断扩大低碳、环保、节能和信息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哈尔滨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从而助推我市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核心,加强企业间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发展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和智慧园区等领域的新业态。通过智慧技术的不断应用,可以盘活城市闲置资源,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低耗、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抓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帮助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以及城市运营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迫使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推进城市创新发展。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再到“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哈尔滨市要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特点,不断探索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同时,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全面和更协调,不断推进城市创新发展。

(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哈尔滨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缓解由于城市发展给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威胁的压力。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和宜居的城市,使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政府管理各领域,可以合理规划、调配和使用城市公共资源,有效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为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可控的城市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应用于民生服务领域,可以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扩大受益范围,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哈尔滨“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建设目标

按照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构建具有哈尔滨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到2022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区、县,选定2个主城区和3个县作为试点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符合哈尔滨市情的区、县级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到“十四五”期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市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确立,公众获取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重点任务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没有成熟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哈尔滨市要自觉主动地去关注和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领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积极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按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理念要求,结合哈尔滨近些年智慧城市发展实际,“十四五”时期哈尔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有:

1. 5G网络建设

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加强规划引导,做好5G基站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工作。积极推进5G网络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城乡5G网络覆盖面,为哈尔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2.智慧园区建设

不断提升哈尔滨新区及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水平,使其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创新应用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功能服务精细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

3.智慧交通建设

积极推进“5G+智慧公交”建设,探索车路协同一体化交通发展模式。面对哈尔滨市交通拥堵的现状,要尽快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三大体系”,即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和智慧交通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预防拥堵、优化路径等出行服务。

4.智慧城管建设

通过整合的资源和数据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打造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的“智慧城管”模式。

5.智慧医疗建设

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发展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使5G技术广泛应用在应急急救、远程诊疗、远程护理等方面。

6.智慧教育建设

依托5G网络开展远程教学、线上培训,推动智慧教育在远程教学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7.智慧旅游建设

整合全市旅游数据资源,完善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和决策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应用,为游客提供安全、精准的旅游信息服务。同时,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

8.智慧社区建设

加快标准化、规范化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将智能安保、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便民为民服务纳入智慧化应用,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智能化。

四、哈尔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2013年开始,哈尔滨市作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就积极推进人口、法人、空间信息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十三五”时期,哈尔滨市积极推进10个城市云平台建设,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智慧”服务。经过近10年的努力,哈尔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更为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哈尔滨市要深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哈尔滨高质量发展以及“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砥砺前行。

(一)建设规划不明确

哈尔滨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城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设施和资源等进行详细分析,准确定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缺少一个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完整建设规划纲要和城市自主开发平台。同时还没有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意见,各区、县(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无序状态。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哈尔滨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一些职能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团结合作,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如果不能在组织构架上有所突破,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哈尔滨市虽然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全国还处于较低水平,可塑空间非常大。目前,哈尔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数据库还不太完善,各行业间、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还有待整合,如何实现信息共享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专业人才不充分

哈尔滨市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导致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缺少既懂流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匮乏且人才严重外流是我市新型智慧建设的“短板”。目前,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缺少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如软件分析师、物流工程师、金融分析师)等,这些人才的缺乏必将影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五、“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一是优化组织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分结合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全面推进。二是创新运营管理机制。选取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股权合作方式,成立运营公司,以市场化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完善投融资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搭建的公共基础项目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运行维护经费纳入有关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对涉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的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和建设经费。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厘清城市服务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只有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整合全市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尽快制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谋划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同时,要着手制订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展规划,并作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充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明确战略定位。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战略、规划、建设、运行和服务全面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的城市新形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高标准定位,构建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三是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融入市场竞争理念,鼓励各类企业积极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良性竞争,通过政府购买和特许经营等模式,推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赢,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助推本地企业健康成长。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打造移动互联、万物感知、智能响应的应用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据中心、高速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水电设备、道路设施、线路管网等传统市政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物联网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二是构建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通过建立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将各种数据来源和政府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从组织保障、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方面入手,实现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三是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信息云服务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交通、医疗、社保以及教育等多个智慧城市功能板块融合发展。

(四)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强对现代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扶持,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地区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以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为导向,集中打造若干在省内有影响力、在国内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型智慧城市产业集群。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骨干企业,通过它们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优化信息产业布局的同时,要注重经济增量应以数字经济为主,制造业应以智能制造为主,现代服务业应以新商业模式为主。同时要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息平台,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五)引进和培养并举,优化人才队伍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撑。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是人才短缺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建议采用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的模式,不断优化新型智慧城市人才队伍。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结合实际,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选人用人环境,让引进来的人才效能最大化。建立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两个体系,分别以专业人才对岗位的胜任情况来确定职位、以在其岗位上为本单位所做的贡献和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干事创业。二是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的专门人才。加大对新型智慧城市企业家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企业家培养机制。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常态化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强大人才支持。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