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曹少卫:关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建议

     点击数:4089 字号:

文/曹少卫 中铁置业集团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涵盖内容广泛、参与主体众多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政务、社区治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应用场景;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投资企业、市场运营主体(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机构、生活服务)和社区居民。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在顶层设计一体化、统筹共建制度化、投资运营可持续、法规保障人文化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坚持“分类施策”“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市场运营、居民自治”的架构体系,探索共建共营商业模式,实施智慧社区评估,以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一、存在问题

(一)缺少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智慧社区建设情况复杂,业态多样,涉及部门多、建设类型分为整改提升类、拆改结合类、规划新建类等,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等,推进方法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等。一些突出问题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如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缺少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在公共安全、政务服务、健康生活、绿色低碳、便捷交通、智慧物业等功能模块组建和空间设计中统筹不够,各场景系统间整合度低、数据利用效率不高,还无法实现社区建设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目标。

(二)缺少制度化的统筹共建机制。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企业、社区居民、市场运营主体多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和深度参与,各方主体参与动力与利益诉求不同。政府侧重于整体规划,投资企业关注资产运作,其他市场主体聚焦于社区应用场景,社区居民则关注生态环保、智能便捷、健康宜居的社区环境。在具体实践中,缺少制度化的统筹协调共建机制,也未形成多方主体协同合力,造成平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法满足多方、多层次的需求。

(三)缺少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模式。智慧社区的后期运营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专业运营公司等方式。智慧社区建设投资额度大、投资时间长,建设投资分析专业性强,政策优惠激励政策变化大,投资风险较难控制,仅依靠单一主体投资很难完成。同时,运营场景复杂,运营需求多,运营期资金平衡难度大;投资运营模式不成熟、不可持续,无法对各利益主体进行合理分配,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单一,成本偏高,盈利模式不清晰,利益相关方投资意愿不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相对缺失,无法参与管理、实现营收增长。

(四)缺乏人文化的制度保障。智慧社区通过提高智慧化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让社区更和谐、更有序、更有温度。在实际情况中,仍存在工作模式、管理流程、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性化考虑不足等问题,在社区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社区居民个人隐私保护、政府数据资源社会公开、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无法提供法规制度保障。智慧社区建设法规制度出台滞后于社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必然阻碍智慧社区的深化建设。

二、相关建议

(一)机制层面

一是顶层谋划,分类施策。建立涵盖政府、企业、市场主体、居民自治委员会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共同谋划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绿色化、人文化”的社区环境,打造邻里互助、生活便捷、健康宜居、交通顺畅、低碳环保、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用场景,强化智慧社区“投、建、营、治”全产业链条规划和落地引导。

二是全盘统筹,整合共建。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市场运营、居民自治的框架体系。在政府公共平台引导下,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和共营的协同建设模式。政府方统筹智慧社区建设和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如财政资金补贴奖励、税收优惠、研发资金支持、创新项目评选等,激励和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和协同运营。建立系统化的整合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建设的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整合度,实现智慧社区建设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社区自治管理体制机制,引导居民群众(社区委员会)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平衡各方需求和利益,推动机制落实与实施。

三是以人为本,加强保障。针对社区居民需求,聚合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的社区便民服务和商业服务,加强智慧社区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高度关注智慧社区系统协同的信息安全、社区居民个人隐私保护、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等,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智慧社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采用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采取网络安全和防护措施,保障数据使用和共享的合规性。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为框架,建立透明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机制,保护个人数据权益并加强教育,捍卫社区居民隐私权。

(二)方法层面

一是以“三个中心”建设为抓手。基于智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智慧社区物业管理中心建设,研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物业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整合社区数字运营资源,打造社区数字化基座。以统一平台为载体,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物业服务、养老扶幼、健康医疗、智慧停车、文化娱乐等各类场景,创造服务便捷、治理高效、方式健康、生活融洽的社区氛围,打造便民、惠民的智慧生活服务圈。例如,“中铁我山项目”创造性地将幼儿托管和老人康养设施组合为医康养综合体;“中铁春台项目”在小区设置医疗服务站进行基础检查,在社区设立综合医疗中心开展远程诊疗,并与政府协商引进地方三甲医院附属医院,形成完善的分级医疗体系;“中铁生态城项目”运用智慧停车系统,对社区空余车位进行集中租赁管理,不仅解决了外来人员停车难问题,又增加了业主收入,同时投资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图书馆、文化站、党员活动中心等多个场所,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二是重点打造生态化社区。从环境生态化改造、能源生态化利用、景观绿化提升等方面着手,利用生态化物联网监控技术,在社区建设初期,通过实地检测和数字化模拟,科学调整社区日照、通风,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在景观绿化提升方面,构建生态廊道、生态水域、建筑外立面绿化覆盖,调节社区环境舒适度;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创新能源互联网、微电网技术应用,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的供电系统、“热泵+蓄冷储热”的集中供热(冷)系统,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气网、水网和热网布局;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打造海绵社区和节水社区;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打造花园型无废社区;做好环境监控和反馈,及时提供环境信息。

三是实施智慧社区评价考核。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智慧社区投资、建设、运营体检评估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参与智慧社区共建共营的市场主体履约情况、合作效果等进行评估,同时建立合理的“居民参与、自下而上”的考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激励措施兑现的依据。

(来源:《建设智库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