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2/2023 )》隆重出版 全力打造中国城市编年史
点击数:13463 字号:小 中 大
中国市长协会从2001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了二十一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报告》现由中国市长协会、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编,由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蒋正华担任理事长,协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黄艳担任副理事长,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一部系统研究有关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城镇化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旨在打造一部中国城市编年史,归纳和总结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对中国城镇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为关心中国城市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参考文献。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2/2023)》以“中国式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为综论篇、论坛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和附录篇六个版块,全书约 60万字,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解读《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2/2023)》
文/邵益生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主编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式城镇化起着引领和支柱作用。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2/2023)》以“中国式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30多位专家学者撰写相关文章,系统介绍了近两年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最新进展。现将5个篇章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围绕“中国式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在“论坛篇”组织了5篇重要文章,就设定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既有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又有见仁见智的学术探讨。
(1)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名为《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在城市工作的领导力量、价值指向、目标路径、思路方法、格局形态、底线要求、文化根基、治理模式等方面。文章还回顾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提出,要聚焦夯实人民安居基点、强化城市设计引导、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推动绿色低碳建设、坚持文化科技赋能、筑牢质量安全底线、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奋力谱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关于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仇保兴院士撰写的《高质量城镇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点》指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城市又是“双碳”目标实施的主要载体。但习惯于旧增长模式的基层干部在短期内还难以适应且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文章从分析城市政府管理者的“短板”入手,提出应避免“三类误区”,进而提出了可再生能源推广和未来碳交易模式的扩散等重点策略,为促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3)关于中国城镇地域治理模式现代化。杨开忠院士的《中国城镇地域治理模式现代化研究》一文指出,城镇地域治理是城镇治理的战略性基石,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文章比较系统地厘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地域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和未来方向及路径。
(4)关于中国式城镇化的学术探讨。刘士林院长撰写的《中国式城镇化的背景、本质与展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式城镇化为主体形态的人类现代化新形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开端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城镇化之间,既在逻辑上存在着更加密切的本质联系,也在历史上呈现出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实践关系。中国式城镇化不仅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城市化的新图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走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示范。
(5)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源探讨。谢茂松研究员撰写的《“可大可久之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源》认为,中国文明、中国历史分别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主体性、历史主体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历史逻辑。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原理,也就是具有超越性、普遍性的新的“可大可久之道”。
(二)聚焦2022年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在“综论篇”从三个层面介绍了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重点领域进展和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一是综述2022年度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中英文),内容涉及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等。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第24届冬奥会成功举办,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但国际环境依然严峻,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在如此重大的成就与挑战之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并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摆在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地位,既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围绕以上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乃至数年,更有助于我们审视未来。
二是分述2022年中国城市治理、住房、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服务业状况。在城市治理方面,各地加强建立多元共治长效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注重智慧赋能,聚焦民生福祉,推进重心下沉;住房领域,房地产市场延续低温运行态势,保交楼和防风险工作有序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提速,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适老化节能化改造加强;交通领域,虽面临疫情重大挑战,但一体化出行服务加快推进,绿色交通、数字交通、品质交通等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各地主要围绕提高生活品质、坚持绿色低碳、提高设施韧性、发挥试点示范等方面,提高建设质量;在服务业方面,数字技术驱动转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主要手段;在信息化方面,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基建向更多领域渗透融合,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元宇宙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三是遴选并介绍2022年度中国城市发生的十大重要事件。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国家制定“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国家加速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国家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章可循、国家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国家推进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三)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中国式城镇化的主导形态和重要引擎,“专题篇”聚焦区域协调发展,综述了我国都市圈规划发展情况,集中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1)《我国都市圈规划发展情况》在回顾我国都市圈理论发展与规划实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未来都市圈将成为治理“大城市病”的有效路径、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优化毗邻地区功能的核心载体。文章在梳理我国都市圈规划编制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还须加强关注安全韧性、枢纽联通、民生幸福、开放市场等重点领域。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指出多元的制度逻辑在大湾区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三体”式多中心结构,相对较小的地域空间范围与高密度的人口与经济集聚、湾区的自然地理形态形成了大湾区网络化与都市化相互作用的本底,而环境风景、人文服务、交通互联、开放包容、创新活力、产业发展六大维度高质量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以及相互的协同作用,则加速了其网络化与都市化进程,并进一步导致三大都市圈的高度叠加状态,持续涌现出重要的功能节点和区域。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向》一文,结合近两年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发布的“新华·中规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研究,重点关注了疫情影响下的区域发展动向,指出疫情后长三角地区人口跨城流动出现回暖,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关联日益紧密,交通运输呈现“货进客退”态势,商业活力受疫情影响显著,但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加速推进,同时生态保护与减碳任务压力仍较大。
(4)《京津冀协同发展回顾及其展望》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面临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份额下降且内部差距持续扩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人口和经济过密与过疏现象并存等问题与挑战,应从加快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三地间的现代产业分工和协作、优化京津冀区域创新格局、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5)《〈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解读》梳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及走向成熟阶段之前尚存在的问题,重点解读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的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共保、产业集群共建、交通网络共筑等4方面内容,并指出了推进《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可能面临的挑战。
(四)“观察篇”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舆论焦点,结合“中规智库”发布的2022年度系列报告解读,共收录8篇文章,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发展状况和主要问题。
(1)《2022年中国市长协会舆情观察》集合了教育、环保、改革、城市经济、招商旅游、扶贫、智慧城市、疫情防控、安全维稳、全面小康、节能降碳11个领域的舆情分析。其中,2022年疫情防控类信息占47.31%,居第一位;扶贫、教育、改革舆情位居第二至四位。
(2)《2022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观察》,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维度进行了“一带一路”潜力城市评价,并就2022年的表现,对东京、深圳、伦敦、西安、河内等典型城市进行了观察。
(3)《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园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介绍了2022年各地都在积极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应对新时代多元化需求进行公园服务提升,对既有公园进行了更新改造和智慧化建设,在公园城市的理念下推动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创新发展。
(4)《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以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持续跟踪监测城市道路网密度发展情况。文章提出,全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持续稳定增长,新城新区建设与城市更新行动是道路网密度提升的重要途径,密度提升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道路运行方面,单日交通状态呈明显双波峰态势,晚高峰比早高峰拥堵态势更显著,并分析了高峰平均运行速度与人均道路里程的相关性。
(5)《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选取了我国44个主要城市,汇聚9000万人的职住通勤数据,用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3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的变化,并针对青年人群的通勤特征、职住选择以及对于住房保障的需求进行了专题研究,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素材与思考。
(6)《2022年中国城市人口发展问题观察》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做出了综合判断,深入分析了少子化和老龄化双向加速下的人口可持续发展挑战、区域人口增减分化造成的“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收缩并存等问题。文章认为,要实现新时代中国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还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一老一小”政策支持体系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力度。
(7)《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发展观察》对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历程、规律特征和问题挑战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认为应根据超大特大城市的现状特征制定治理策略,避免一刀切地控制人口规模,区域层面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重要手段,城市层面增加资源供给、优化空间结构、加强精细化治理,并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下的客观规律。
(8)《中国城市活力观察》以36座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活力指标体系”“活力基因图谱”“活力观察矩阵”三个工具,探索“城市活力”的“空间基因”,对“后疫情”时代城市活力的恢复与提升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五)“案例篇”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收录5篇文章以缩影方式展示了各地为建设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是重庆梁平等13个城市的探索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中国智慧。
(1)2023年4月20日,“绿色中国行”系列活动走进重庆梁平,举办以“国际湿地城市,美丽中国智慧”为主题的《绿色中国大讲堂》,13个中国国际湿地城市的代表依次登台,共谋湿地保护,共话未来发展,向世界展示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重庆梁平,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城市,在区委书记和区长共同署名的文章《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示范——梁平区小微湿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分享了他们立足生态本底和资源禀赋的决策思考与理性抉择等经验和认识,很有借鉴意义。
(2)实现绿色发展效能最大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目标,城市能否建立兼顾竞争力与可持续力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毛汉英院士在文章《常州市如何打造“新能源之都”》中,分享了江苏省常州市从“制造之都”向“新能源之都”华丽转型的宝贵经验。文章认为,以龙头企业带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募集资金是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进行了展望。
(3)《“完整社区”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指出,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到未来思考,深入介绍了“完整社区”探索历程,并分享了北京、重庆、浙江的实践经验。
(4)《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出,城市体检评估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阶段性任务要求,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人居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常态化、周期性的评价。文章介绍了建立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方法路径,并分享了重庆、宁波、景德镇的实践经验。
(5)《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指出,“全龄友好”是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满足居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新概念,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老人、儿童、青年、育龄妇女、残疾人等相对弱势群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断受到关注,不同侧重的友好城市,被写入多个城市的施政纲领。文章还介绍了广州、深圳、长沙、上海等地在全龄友好、儿童友好、青年友好、老年友好领域的系统探索。
“附录篇”包括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大事记、2022年中国城市政策法规文件索引、中国城市基本数据(2020年)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