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迅: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思考
点击数:2354 字号:小 中 大
文/李 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将充分体现于城市发展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集中体现在其主要载体的城市之中。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22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到65.22%。城市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城市在国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难题将集中反映在城市发展当中。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道路,实际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现代化主要载体城市当中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对应着城市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就是人民城市价值观。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是这样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形态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才是城市产生的初心和出发点。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依靠人民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工作的价值取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图1:城市发展价值观追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具有五大层次。这个理论模型可以衍生到城市发展价值追求分析。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同样也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的(见图1)。从安全、健康、宜居,到宜业、宜游、宜商,到开放、共建,再提升到民主、正义,然后到更高层次的幸福、诗意的城市。最后达到海德格尔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的境界。以诗意栖居代替技术栖居,用价值理性约束技术理性,尊重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环境。
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对城市发展要求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人口规模巨大特征对应于建设智慧城市,共同富裕特征对应于建设宜居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特征对应于建设人文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征对应于建设绿色城市,和平发展道路特征对应于建设开放城市。当然,这些关联关系又不能是绝对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具有网络式关联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方案应该体现出五个特性:智慧性、宜居性、人文性、绿色化、开放型。中国城市发展应该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应该从智慧性、宜居性、人文性、绿色化、开放型等五个方面发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路径应该有如下若干方面,但又不局限于这几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调建设高品质城市,需要努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增强城市发展人文性,需要实现城市的持续更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实现城市高品质发展
首先,应该是建设绿色城市。体现在实现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序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实施绿色新生活动等多个方面。
其次,应该是建设智慧城市。体现在实现六个化: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第三,应该是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是“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和谐家园”。以北京为例,北京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了“和谐宜居、文化传承、绿色出行、可靠市政、安全智慧”五个方向的目标。同时强调把目标指标化、指标空间化。绿色出行比例要求达到85%以上,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当中的贡献率要求达到90%以上。宜居城市应该实现全龄友好,实现5分钟幼儿圈、10分钟老人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全覆盖。
同时要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当前全国9亿多人生活在城市里,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平方米,户均居住套数在1.5套以上,但同时还有2亿人在租房住,主要是“90后”的年轻人。需要让年轻人住有所居,城市应该建立阶梯式住房供给体系,租购并举,房价收入比不能太高。
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城市治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要有多元和协作化的特征,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二是强调治理过程刚性化和柔性化并举,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美好家园;三是强调治理地域空间的高效化和善治化。空间作为中介和对象是城市治理的关键要素,这当中多尺度、本地化、在地性是经常用来描述空间的用词。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治理空间的基层化、社区化;二是强调治理手段的精细化;三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把增强民生福祉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增强城市发展人文性
要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了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了城市。城市应该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有意义的城市应该是人文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地展现。
同时,城市要通过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成熟的现代文化空间体系。要建设“博物馆之城”,像北京、延安、上海这样,努力形成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从城市的整体来看,其应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层次的体系。
此外,要提升城市发展的包容性。深圳的城市文化就具有包容性,体现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特有符号中。提升城市发展包容性,就是要实现多目标、多路径、多方法的融合发展。要将绿色、低碳、智慧、韧性、宜居和人文这些概念相融合,而不要对立起来。虽然每个城市的城市精神有各自具体的特点和个性,但是每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都应该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精神应该体现在开放创新、包容多元、美丽宜居等多个方面。
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努力实现城市更新持续性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会有多样的需求,包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等。我们要建设“一生友好之城”,提供从小到大、生老病死的物质支撑,所以需要持续做好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就是城市体检,城市体检的指标应该对应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对照城市发展提出的绿色、宜居、智慧、韧性和人文多个目标来进行。
城市更新的具体行动、具体的措施也应该对应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比如城市有五大功能:以民为本,对应人本城市;住有所居,对应宜居城市;业有所为,对应活力城市;游有所往,对应绿色城市;安全至上,对应韧性城市。并且要强调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城市更新并非在短周期内就能完成,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命题,一定要有持续性。
(来源:城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