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星:大力实施“双融双创” 以科技创新赋能晋中高质量发展
点击数:4350 字号:小 中 大
文/刘 星 晋中市人民政府市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作为山西大学城所在地,晋中市有21所驻市高校、34.6万名师生,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度全省独一无二、全国同类城市少有。立足用好这一最有潜力的“富矿”,我们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载体,以城校融合、产学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双融双创”为抓手,大力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把“晋中有座大学城”变为“晋中是座大学城”。
一、全面引深城校融合,加快把大学城打造成晋中城市“打卡地”“风景线”和“会客厅”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城市与高校是融合共生的发展共同体。经调研发现,驻市高校与地方之间交流互动还不够紧密,特别是山西大学城从起步建设到现在10多年,不少师生还没有真正融入晋中,晋中市市民对驻市高校也了解不多。
应着眼加强市校人员、空间、科技、文化、品质深度融合,推动市校相向而行、双向奔赴。一是在物理上破围聚能。高校是城市文体资源的重要聚合枢纽,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大学城城校融合经验做法,经过市校共商,从2024年1月6日起,21所驻市高校校园及校内综合性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各高校周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探索建立开放校园协同共管机制,让驻市高校更好融入晋中、服务社会。二是在人文上强化互动。推出A级景区向驻市高校师生免首道门票政策,开通大学城和重点景区旅游直通车,已有7万多名师生免费游晋中、读历史、品文化;市校联合举办大学生艺术节、青年联谊会等,依托高校博士教师举办“博士大讲堂”203场,大学开学季为5万多名新生送上开学“大礼包”等,广受欢迎、好评如潮。下一步,将常态化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专题演唱会、文创大赛和校地青年联谊交友、高校校友招商引才等活动,每年组织千人千场“博士大讲堂”,让校地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三是在空间上深化交融。与驻市高校合作共建大学城文化活动中心,在各高校周边科学布局高端文化消费业态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配建大学生文化生活广场、大学生主题街区等,凝练具有青年气质的城市符号,努力让晋中成为全省最有青春活力、文化品位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真正做到“校园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校园”。
二、大力推动产学融合,加快把晋中打造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集聚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晋中有9所驻市高职院校、近10万名在校学生,涵盖工矿、建筑、财经、医药、教育等多个行业,是技能工匠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集聚地。经调研统计,近三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晋中就业的仅占8.2%。
应立足进一步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学促产、以产助学,推动政校企一体联动,构建“产学互动、校企互融”的产学融合发展格局。一方面是探索合作育人模式。鼓励引企进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化等方式,支持省市专业镇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或生产性实训基地。2023年,驻晋中高职院校与晋中市的省级特色专业镇合作建设了“太谷玛钢学院”“平遥牛肉学院”“平遥漆艺文化创意学院”“祁县玻璃器皿学院”,入选全省首批11个特色产业学院名单,数量全省最多。今年,将继续加大合作力度,再建一批产业学院,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定位精准对接,让更多学子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另一方面是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链主”“链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联合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产教融合联合体。按照全省《关于开展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托我市产教资源集聚、职业教育资源富集优势,打造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资源共建共享,为晋中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产业从业人员。
三、持续深化联盟创新,加快把晋中打造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源,近十年全国高校获得67%的国家自然科学奖、72%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驻市21所高校拥有161个重点学科,承担2100余项省级以上课题,但近三年高校产出的1200余项科技成果中,在晋中的转化率不足10%,晋中守着得天独厚的“金饭碗”,却没有吃上丰富的“营养餐”。
应着力推动驻市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就地就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组建高校科技咨询专家库。从各高校筛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组建一个500人左右的高校科技咨询专家库,并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充实,让专家库成员与企业直接对话合作,为晋中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建言献策。二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立足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晋中产业发展实际,聚焦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产业、“特”“优”农业、文旅融合、生命健康产业及民生事业五个领域,全面开展市校企深度对接,引导支持晋中企业与驻地高校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培育更多创新型市场主体。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推动与各高校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基地、技术应用促进中心等。三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搭建政校银企合作平台,发出“揭榜挂帅”榜单项目,校企合作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引深校企精准对接,推动前期收集到的179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一批有效发明专利加快实现就地转化,让高校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5%左右,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以上。
四、积极开展创业孵化,加快把晋中打造成驻市高校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首选地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近十年晋中21所驻市高校64万多名毕业生中,留在晋中创业就业的不足5%。2023年,对大学城近2万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愿意留在晋中,说明这方面潜力很大、大有可为。
应着眼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晋中创业就业,在留才、聚才、引才上要狠下功夫。一是以创业留才。驻市高校涉及领域多、门类全、覆盖广,特别是工业类、医药类、师范类高校高度集聚,晋中市将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园和众创空间,引导鼓励高校师生在晋中创新创业、注册公司。二是以产业聚才。聚焦市域发展人才需求,打通校地干部双向挂职通道,支持校企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实习就业与技能培训等,促进产业园区与驻市高校、“四上”企业与学科专业双向对接。推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部挖潜,为相应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三是以政策引才。进一步出台支持高校师生创业就业、留才用才优惠政策,深挖企事业单位潜力资源,建设一批“青年人才驿站”,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高校师生融入晋中、爱上晋中、留在晋中。
高校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晋中将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以“双融双创”为抓手,加快推动市校协同创新由“物理融合”转向“化学反应”,持续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
来源:《前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