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刘旭辉:沈水之阳 万象更新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点击数:1803 字号:

文/刘旭辉 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沈阳市牡丹社区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点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沈阳市围绕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悉心指导,结合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实际,以牡丹社区、多福社区等老旧小区改造为引领,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着力项目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以优化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高效顺畅的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老旧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11个议事机构,纳入城市更新组织体系一体化推进。坚持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加强绩效考核,对老旧小区、街路更新等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拉练检查,动态监测实施成效。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先行。发布《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作为更新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人民设计师制度,聘请城市总建筑师牵头负责沈阳方城、铁西区工业博物馆、和平区太原街等片区的规划设计,聘请人民设计师走入基层,沉入居民小区和街头巷尾,动态搜集民意,成为连接百姓与政府的关键纽带。

三是建立先体检后更新机制。设立“体检联络员”137人,开展市级、区级、街道以及社区体检,精准查找片区现状面临的建设发展瓶颈和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建立片区更新常态化体检评估制度,将体检结果作为编制片区规划策划方案、建设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和立项审核的前置要件。

二、以城市更新五大行动为核心,构建系统化全域城市更新推进模式

(一)实施社会民生保障行动。一是老小区新改造,老邻里新生活。全面开展“三个革命”,实施楼道革命,消除安全隐患;实施环境革命,完善配套设施;实施管理革命,加强物业管理。累计改造1723个老旧小区,完成20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5月16日,住建部在沈阳市召开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对沈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老街路新提升,老面貌新颜值。完成青年大街、南京街等88条大街主路和825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总结经验形成以“U型街道空间全要素改造”和慢行交通“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为原则的街路设计导则,全面指导道路更新改造。三是老管网新效率,老里子新安全。持续评估老旧管网运行情况,切实改造存在隐患的老旧管网5381公里,实现“应改尽改、适度超前”。

(二)实施产业经济振兴行动。一是推动片区建设。全面启动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实现城市结构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转变。加快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建设,做足沈阳成为“双运之城”大文章。二是升级老旧商圈。建成市级夜经济街区18条,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中街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老北市”成为多民族、多民俗融合发展的“最沈阳”文化地标。三是盘活停缓建项目和闲置楼宇。通过府院联动、央地合作等方式,有效盘活停缓建项目和闲置楼宇635万平方米。

(三)实施人文魅力彰显行动。一是红色文化实现新传承。实施中共满洲省委纪念馆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环境提升、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功能、丰富内容,更好实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二是历史文化焕发新生机。实施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进一步优化中山路、老北市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布局,植入更多特色文化元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三是老工业文化增加新活力。改造完成红梅文创园、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等一批工业遗存活化项目,特别是中国工业博物馆成为2024年春晚分会场之一。通过老工业片区的城市更新,进一步彰显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实现老工业片区成为新地标的“逆生长”。

(四)实施绿色生态优化行动。一是以绿荫城。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打造北方特色宜居城市。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等多种方式增加绿量,新增城区绿地16.13平方公里。二是以园美城。建设改造综合公园73座,围绕街边、街角、街心建设口袋公园3070座,特别是在一河两岸沿线开放共享公园13座,绿地面积1133公顷,建设各类球场336座、儿童活动场地69座、市民健身广场264座,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新需求。三是以水润城。打造浑河、蒲河、浑南浑北环城水系生态廊道,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高品质滨水生活新空间。

(五)实施韧性智慧支撑行动。一是强化安全运行。完成25562公里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管网,600座桥梁普查,安装燃气智能远传报警器约292万台(套),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全面感知、监测分析、预警上报。二是建设海绵城市。围绕源头减排、水系整治等六大方面实施103个项目,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夯实海绵城市项目基础。三是加强城市管理。开展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水平。高标准打造“一网统管”平台,开发好停车、好游玩等18个特色应用场景,让城市“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

几年来,沈阳市在项目建设上始终坚持存量优先,城市更新项目年度投资占比从2020年42%增至2024年70%,城市发展实现由增量建设到存量更新的转变。

三、以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为使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一)探索全生命周期落实机制。建立深化体检找问题、多元协商谋共识、规划设计塑场景、项目包装寻资金、五大行动落更新、良性运营求共赢的“六步走”工作机制。

(二)探索灵活有效的实施模式。一是探索民生项目“小切口、微更新”模式。关注一老一幼,从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入手,将闲置的锅炉房、自行车库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幼儿园、养老院、食堂、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等公共设施。二是探索片区更新“大统筹、一体化”模式。以收益项目反哺公益项目、存量项目搭配新建项目,改变“单打独斗”的项目实施方式,浑南科技城、“一河三湾”等建设项目成果不断显现。三是探索单体项目“全周期、自平衡”模式。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与运营,充分挖掘存量资源,积极引入新业态,更新改造1905文创园、奉天巷等一大批代表项目。

(三)建立各类要素的保障体系。构建“1+N”政策体系,1即出台《沈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对城市更新工作要点、实施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刚性管控;N即出台各类办法、导则50余项,其中印发《沈阳市城市更新及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制定《沈阳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协议搬迁办法》,有效破解搬迁补偿阶段难题;印发《沈阳市完整社区试点配套标准(试行)的通知》,形成“6+X”的完整社区配建标准体系;印发《沈阳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及审查指南(试行)》、《沈阳市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设计及审查验收指南(试行)》,妥善解决既有建筑改造、历史保护建筑活化利用面临的消防设计及审批问题。

近年来,在住建部大力支持下,沈阳在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城市体检工作试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此,衷心感谢住建部给予沈阳的指导、各城市对沈阳的帮助。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系统开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贡献!

(来源:2024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