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定:守护历史文脉 赋能城市更新
点击数:1769 字号:小 中 大
文/蒋文定 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脉春秋》是这样介绍九江的:在中国无数的山水间有这样一座城市,堪称地理形胜的教科书级存在,它北临长江,南依庐山,环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如此名山大川会于一城,放眼全国也当得起独一无二。
九江地处万里长江、千里京九、百里鄱湖交汇处,秦朝设郡、汉代筑城,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
九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一是文化多元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九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既有山水文化与诗词文化的交辉,也有宗教文化与书院文化的交汇,既有杏林文化与孝廉文化的交织,也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是古迹品类丰富。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年代跨度久远,品类丰富多样。在我们中心城区,就有琵琶亭、烟水亭、浔阳楼等名胜古迹,琵琶亭是白居易当年“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方,烟水亭是当年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台。
三是风貌古今同辉。全市有8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中心城区有4片,这些街区时间脉络连贯清晰,街区格局肌理完整,建筑风貌特色鲜明,是九江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特别是庐山,作为九江中心城区的一座世界名山,至今仍保存着16个国家风格各异的623栋老别墅,被称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九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了一条以名城申报促进名城保护、以名城保护赋能城市更新的特色之路。
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做法:
一、坚持更新与修旧相协同
新旧更迭是城市发展的常态。我们注重平衡好新与旧、拆与留的关系,抓好面上的更新与点上的修旧。
一方面,在持续更新中焕发“新风采”。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功能短板,解决老旧街区功能衰退、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修旧如旧中保留“老味道”。不搞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修补老旧街区的传统格局、街巷肌理,让传统街巷、建筑最大限度保留地方记忆与特色。
比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九江最具代表的商业步行街,曾被誉为“赣北第一街”,民国时期建设了一批中西合璧的商贸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又改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但一段时期,由于现代涂料的覆盖、杂乱无章的广告牌匾遮挡,沿街建筑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去年,我们秉承“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实施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在修缮过程中,保持原真性,采取“一栋一策”的精细化策略,为沿街每栋建筑制定修复方案,通过低影响修缮与原材料、原工艺的运用,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彰显时代性,在挖掘老街巷、老地名、老字号背后的历史文脉基础上,将文创展示、民俗表演等时尚元素、休闲要素纳入线路设计、融入街巷改造;提升实用性,聚焦功能缺失、设施老化等痛点问题,实施更新行动,对危房进行加固,对地下管网进行改造,对地面铺装进行修整,对道路亮化进行提升,让群众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如今的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再现历史韵味,重燃烟火气息,日均人流量较提升前同比增长70%。
二、坚持保护与利用相融合
我们清醒认识到,保护不是将历史文化遗存束之高阁,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焕发新的活力,才是最好的传承。
一方面,在保护老风貌中探索新路径。我们以规划引领保护,编制了《九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让保护工作既有总规引领,又有详规细化,确保“保得精准、护得周全”。以规章护航保护,高度重视城市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在江西率先出台了《九江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制定了《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九江市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弥补了长期以来历史建筑保护和地方保护立法的不足。以宣传促进保护,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宣传,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走近寻常百姓,也让历史文化保护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在培育老地标中孕育新业态。坚持“以用促保”,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让老厂区、老街区等老地标变成新业态、新生活的新名片。
九江动力机厂位于中心城区,保留有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风格的工业建筑。近年来,我们按照“原址保护、精准修缮、活化利用”的原则,对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老厂区进行升级改造,推动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原址保护,保留老厂房、办公楼等红砖厂房的建筑风貌,保留老厂车间的原始格局。精准修缮,重点将机修车间改造成九江工业博物馆,系统展示九江的工业发展历程。活化利用,通过搭建音乐、运动、集市等主题广场,引入品牌美食、文化艺术、双创空间等多元业态,推动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
目前,厂区已经打造了不少个性化、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经营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业态填充率超过七成,昔日的老厂重现了光彩与活力。
三、坚持文脉与水脉相连通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九江是众水汇聚之地,独拥江西152公里长江岸线,鄱阳湖2/3的岸线和水面都在九江境内,中心城区有6湖9河,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既是九江城市的灵魂,也是九江城市的特色所在。我们在推进城市更新中:
一方面,以文为魂彰显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打造了水美、岸美、产业美的长江“最美岸线”。坚决做好养山护水、治山理水文章,全链条、系统化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三峡集团开展合作,投资144亿元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成功打造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确保了一江清水东流。
另一方面,以水为媒融合多元文化。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的方式,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研究,对滨江沿线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创意展示,以有形的文化载体,呈现绚烂多彩的长江文化。
2022年,我们响应中央号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坚持整体谋划与分步推进,先期投资7亿元建成并开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一、二期,协同推进九江城区段三期、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文化公园、湖口山江湖生态文明展示园、彭泽滨江文旅融合展示等项目,整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如同一条文化纽带,串联起九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传承了千年文脉,彰显了“诗意长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项目是文脉传承与水脉保护融合的典范,也是全国第一批28个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一。特别是去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考察了这个项目,这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最大鼓舞、最大激励。
九江在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引领城市更新中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提升城市人文气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让文化遗存绽放时代新韵,让城市容貌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2024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