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秦胜军:再造城市蓝绿空间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点击数:72 字号:

文/秦胜军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近年来,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以及区域性长时段热浪、干旱、低温寒潮、暴雨、破坏力更强的台风和飓风等灾害性天气——已经日渐成为各国以及联合国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共识,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的即刻而现实的危险。城市因其人口密集、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集中,受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更大,也变得更脆弱。尤其21世纪以来过度的城市化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危害。如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水灾,以及2024年10月29日发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的洪水灾害,据专家分析,过度城市化(更形象的表述是“混凝土化”)是重要的原因。尽管全球范围内一些城市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总的来看,绝大多数城市没有把应对气候变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采取的措施也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有多种方式,本文主要从再造城市蓝绿空间等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再造城市的水系和绿地是成本相对较低的应对手段,既能增强城市在气候变化中的韧性,也使城市更美丽宜居。

一、再造城市水系

水是生命之源,再造城市水系具有第一位重要性。城市水系通过吸纳、滞留大部分城市降水,既能减轻或者消除内涝的危害,也能在夏季吸收太阳光能,增加城市湿度,从而降低城市环境温度,还能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另外,点缀在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水塘也丰富了城市景观。

再造城市水系,首先应当通过设计规划将所有城市水体加以连通,把孤立静止的水体变成互通、流动的水系,在水体周边和水体中种植植物,使水体实现自我净化。

其次是尽量恢复城市原有水体。近年来,由于建设的需要,许多城市把原有的水体填埋,使大量降水失去消纳的场所,导致内涝的危害加剧。因此,对原有的城市水体能够恢复的尽量恢复,不能恢复的,可以选择在城市的低洼地带新建人工水体。

然后是将城市雨水管网与附近的水体连通。大多数城市一般将雨水管网与城市河流连接,直接排走宝贵的降水。应当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尽量将雨水管网连接到附近的湖泊、坑塘等水体,把降水留在城市中。

最后是鼓励居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造小型集水设施,收集降水,用于水景观营造或者浇灌植物。

二、再造城市绿地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排放。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消耗了难以计量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最近发布的《全球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全球地表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创下新纪录,比工业化前高出51%;公报称,未来全球气温还将继续上升;另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最近表示,依据2024年前11个月的气温数据基本可以确定,2024年将打破2023年的纪录,成为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年份。

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二是将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做法,这里仅谈一下城市交通方面,因为交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首先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路线,确保公交优先,尤其要提高公交的到站准点率,不断提高公交出行占比。其次是设置自行车或者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路并建设自行车车道绿廊,为可持续出行的市民提供便捷和安全保障。最后是建设步道绿廊,吸引更多市民采取步行出行和进行户外活动。

二氧化碳回收有多种方式,这里主要谈谈通过种植植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植物固碳成本低、好处多。一是让城市更美更宜居。树是城市的灵魂,绿色充盈城市的空间让城市更美。二是让空气更清洁更湿润。绿植不仅净化空气和水,也通过蒸腾作用和叶面、枝干滞留降水缓慢蒸发让空气更湿润。三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在多雨的天气,树木的叶、花和枝干可以直接吸收或吸附降水,也能有效减缓降雨形成径流的速度,从而降低城市内涝风险。笔者曾经观察到,一枝紫薇花吸纳的雨水约有50克,并且在12个小时之后仍未蒸发完。那么,城市所有绿植吸附的降水将是一个惊人的数量。四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危害。尽可能多地种植植物,意味着城市硬化面积的大幅减少,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的冷却水蒸气在夏季让城市更凉爽,也就相应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五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种类繁多的植物能为昆虫和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这为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何再造城市绿色空间?一是能绿则绿。既要对现有的绿地进行合理密植,更要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和居民阳台等空间进行绿化。如法国巴黎市近期决定对建筑屋顶进行绿化,即使巴黎的锡屋顶制作技艺刚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大利米兰则计划在城区种植300万棵树,目前已经种植了超过61万棵树和灌木。二是严格城市新区规划,杜绝不符合城市建设规范的超宽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再规划建设硬质广场。三是尽早制定建成区改造计划,最大限度减少硬化路面和广场,补足缺失的树木,增加绿化面积。

再造城市绿色空间,可以借鉴日本松户市的做法,在城市打造“可食用”景观,即用蔬菜、水果和药草代替一般植物进行绿化,鼓励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在街道、居民小区以及公园种植蔬菜或者果树,这样做既能实现绿化的目的,也能为部分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还减少了食物运输所耗费的能源,而且在城市遭遇灾害时能够满足部分人口一时之需。北大俞孔坚教授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内设计的“校园稻田”与“可食用”景观理念如出一辙,而且更为大胆,这一设计理念完全可以向城市其他社区推广。

只要有水和土壤,生命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活力。笔者自家阳台上发生的生命故事就是最好证明。由于喜欢植物花卉,也为了对抗“气候变暖”,本人在自家阳台外墙安装了一个花架,摆满在小区捡拾的花盆,曾经特意种植的法国常春藤、栀子花、茉莉花都先后败亡。但这个阳台小花园总是带来惊喜:风或者鸟把植物种子免费送到花盆,某天突然发现花盆里有新的植物露出嫩芽,有时长时间在外,回来时发现有不知名的植物已经长高,且花满枝头。更值得一提的是,常常有斑鸠、麻雀等鸟类在花盆里或啄食、或静卧或呼朋引伴,为阳台带来另一种生气。

由阳台花盆得来的经验,笔者建议在城市建造一个“自在”的公园,或者在现有公园中辟出一部分,任由土壤中既有的种子、风和鸟类带来的种子自然发芽生长,而不加任何人工干预。我们相信这样的公园具有强大生命力,可以最大化地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也能够让市民在城市中欣赏到自然之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共享地球的馈赠。

除了蓝绿空间,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也可辅以“黑白”空间的再造。所谓“黑”,是指在城市建筑屋顶、外墙面等地方设置分散式太阳能发电设施,提高城市清洁能源自给率;所谓“白”,是指对不适宜绿化也不适合设置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城市建筑屋顶、外墙进行涂白处理,提高太阳光的反射率,从而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总之,再造城市“蓝绿+黑白空间”,不仅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让城市变得更美,也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好。

不过,从根本上说,气候变化是人类过于追求“发展”的结果,或者更恰当地说是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结果。那么,提倡人们过一种物质上适度消费,更多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也许才是解决气候危机的终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