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军: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咸宁样本”
点击数:5925 字号:小 中 大
文/杨 军 咸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赋予咸宁的精准定位。奋进新征程,我们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作为“总抓手”“总目标”,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动产业形态、城市形态、生态形态、文化形态和治理形态变革,不断彰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集中度、辨识度、美誉度,大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咸宁样本”。
一、坚持产业兴城,城市动能更加稳健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头戏,聚焦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主动入圈拓空间。积极服务融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全面联通武汉、主动借力武汉、深度融入武汉,瞄准武汉“965”产业体系,做好产业同链补链文章,2022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41个、总投资138.83亿元;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片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建设,探索与武汉共建中国光谷咸宁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武汉产业转移新高地。壮大优势强底盘。突破性发展大健康、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创新“链长+链主+链创”机制,组建八大工业产业联盟,打造发展同谋、质量同升、利益同享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信息联通、市场联闯、技术联创、人才联用、要素联引、政策联争。秉持精明、精细、精心招商理念,以优势产业为引领、以财税收入为基本,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统筹“招、落、服”,促进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注重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突出打基础、管长远,积蓄潜能、厚植潜力,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华润蒲圻电厂三期、咸九高速、黄荆口水库、簰洲湾防洪避险工程等一批支撑性、牵引性强的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推动转型提质效。坚持以绿为纲、以绿为魂,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现代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实现机器换人、设备焕新、生产换线,不断增强创新动能,激发绿色潜能。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8家。坚持抓“品种”“品质”“品牌”,成功入选国家级服务业(商贸流通专项)标准化试点,发布赤壁青砖茶、桂花、莲藕、油茶、枇杷、麻花等六大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发展动能向科技创新转变,做强10家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一季度,新增纳统高新企业15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789家、同比增长213.1%,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5亿元、同比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坚持品质建城,城市特质更加突出
将全域986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公园来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治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建设山水相依、产城共荣、景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聚焦规划先行。制定《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形成“1354”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即“一个全域结构、三个规划层次、五个体系构建、四个公园共建模式”。在城市新建区采取“公园+”理念,优先定点规划建设城市公园,再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市民生活区、商业区等;在老城区采取“+公园”理念,因地制宜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为主干,以城市自然公园为骨架,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为细胞,以绿廊绿道为经络,构建中心城区、县、乡、村高度协调统一的全域公园体系。“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公园将达1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4平方米。聚焦标准引领。将公园城市建设与ISO/TC 268国际标准化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发布《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标准体系》《咸宁市自然生态公园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公园城市建设指南》标准实施评估报告,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去年12月,已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请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将与四川天府新区、深圳市龙岗区一起开启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为全国公园城市提供样本。聚焦精致建设。坚持“小巧、精致、灵秀”特质,充满人情味、展现现代范,打造幸福咸宁,建“千年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积极创建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市,持续开展主城区拥堵点整治、背街小巷整治,统筹推进积水点改造及供水供气管网更新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咸宁每天都不一样”。
三、坚持生态美城,城市生机更加盎然
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不动摇,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模式。“护绿”优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系统实施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陆水河、淦河等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20位,森林覆盖率达53.01%,筑牢鄂东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屏障。“用绿”增效益。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制订《咸宁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5)》,探索碳汇发展新模式,全市林业碳汇项目面积150万亩、全国第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大基地,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15.6亿千瓦时。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造“畅、安、舒、美、富”自然风景走廊,现已形成幕阜山生态旅游路、九宫名山旅游路、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路等10条风景道示范线。“创绿”塑品牌。把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紧密结合起来,以示范创建引领绿色发展,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3个,所辖6个县(市、区)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比例83.3%。
四、坚持文化润城,城市内涵更加丰富
聚焦咸宁独特的地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共同文化认同,塑造城市气质、引领时代风尚,丰富独具价值的城市内涵。坚持深度挖掘、彰显特色、形成品牌。做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文章,深度挖掘三国文化内涵;擦亮“万里茶道”源头历史文化品牌,传承咸宁茶文化;发掘重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永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省煤机工业文化遗址、蒲纺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擦亮“桂花”名片,打造“中国桂花城”。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化人、内外兼修。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新风尚,既外塑“颜值”扮靓“面子”,更内塑“品质”做实“里子”,不断成风化人,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正充盈着城市每一个角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坚持文化为魂、体验为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唱响温泉品牌,构建特色医疗旅游等各业态耦合共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景点景观品质提升、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打造“形神兼备”的“注意力经济”。
五、坚持治理创城,城市生活更加温馨
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于城市治理全过程全领域,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找瓶颈去突破、找关口去突围,让城市生活更加温馨。创新城市管理评价。每月对县(市、区)、咸宁高新区和中心城区市容市貌管理情况进行暗访考评,前三名奖励,后三名惩罚,最高奖励或惩罚100万元。通过常态化开展人性化、智能化“城市体检”,城市管理问题逐步减少,管理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深入推进系统治理。开展“飞线整治”、骑电动车(摩托车)不戴头盔、乱穿马路、遛狗不拴绳等9大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处罚、拆除一批“两违”建筑。目前,咸宁骑电动车戴头盔已成为群众自觉,比例达90%,专项整治后市主城区交通事故率下降47%。针对公共停车场、运动场等服务设施,授权城投公司投资运营,运用市场力量优化布局、改进供给,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来最大的群众满意度。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从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难事做起,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广大市民已从内心深处认可咸宁、爱护咸宁、建设咸宁。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