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周文栋:“数字无锡”:让城市和技术为人服务

     点击数:66 字号:

文/周文栋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精心绘制“智慧无锡百景图”,逐步探索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无锡模式、无锡方案,先后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等众多奖项。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无锡获奖单项及总量均为江苏省第一,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全领域布局谋划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锡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全面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大处着眼,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自2013年起,无锡按照五年一部顶层设计、三年一轮行动计划、每年一套工作要点的节奏,持续更新建设规划和配套文件,首尾衔接、压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把“高质量发展看无锡、高品质生活在无锡、高效能治理有无锡”美好愿景转化为智慧城市规划图景。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在江苏率先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并率先实施数字化场景“红黄牌”管理、星级评定、绩效评价机制。

实处着力,统筹推进城运中心实体化建设。建成江苏首个、全国领先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有效统筹城市各级治理单元,实时把握城市运行态势,精准处置各类城市问题。构建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多方参与的全市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式,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开辟城市善建善治新路径。

细处着手,持续夯实“城市数字底座”能力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实施全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全光网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优秀试点城市等。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2.8万座,部署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端口18.6万个,已建智算规模3247P,预计2025年将超过7000P。打造城市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市50个部门共220亿条数据,形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等主题库,有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按需申请使用,2024年共享接口调用2亿次。制定实施“城市数字底座”能力标准规范,形成统一电子证照、LLM大语言模型、ASR自动语音识别等13项基础共性能力,为各类信息化项目场景应用提供公共技术支撑。

全链条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也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无锡高度重视数据要素价值,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线,通过数据驱动整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产业成链、生态成圈,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

激活有潜力的数据要素。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先后颁布实施《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逐步消除数据共享壁垒、打通数据开放堵点、克服数据安全弱点。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出台《无锡市深化“数据要素×”行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打造“市场化配置高、安全权益高、流通成本低”的“中国数码头”。成立江苏无锡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上线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探索授信质押融资,加速推动数据要素化、市场化、价值化进程。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先行先试,探索“两头在外”数据加工业务,数据交易成交金额累计超2亿元。

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把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出台《无锡市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围绕“3+5+X”数字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推动物联网加快向世界级集群迈进,集成电路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粒之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建设全国知名开源生态高地,不断增强3个地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车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与区块链、机器人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强基础理论技术研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前瞻布局化合物半导体、未来网络、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来赛道”,建立自主可控的未来产业生态。

壮大有主导力的企业主体。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华虹、长电科技、雪浪数制、朗新科技、中科数测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龙头链主企业“超级节点”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成功入围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建成全球“灯塔工厂”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239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智改数转网联”企业名单,省星级上云企业1143家、数量位列江苏省第二。“雪浪云”获评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瀚云”平台成为全国八大五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无锡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指数达到132.9,居江苏省第二。

构建有牵引力的场景应用。加快推进面向需求、具有产业牵引力的数字场景挖掘和典型示范案例推广。深挖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应用等三类场景,积极打造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双向赋能的“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城市。积极探索低空场景多元化应用,开通江阴外滩与硕放机场之间的空空联程和旅游观光航线,助力企业开展快递快件、医疗物资等终端物流配送业务,在江苏率先完成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航线的飞行演示。落地全国首个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基地,加速构建卫星制造和星座运营、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运用和增值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推动空天信息在移动通信、车路协同、城市共享出行等商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全方位高效赋能市域精细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无锡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智能中枢,打破部门壁垒、条块藩篱,深化数据赋能,为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政府运行提供全覆盖一体化支撑。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推动政务服务“一口入、好办事、管全程”。“高效办成一件事”年办件量超88万件,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超99.60%,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全科服务覆盖度、办件量位居江苏省第一,做法在全省推广。在江苏率先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锡企服务平台,入库经营主体115万家,精准推送227条新出台惠企政策,触达经营主体656.2万家(次),企业成功上市扶持、科技创新创业、雏鹰企业入库奖励等73个项目实现“免申即享”,累计兑现惠企资金18.66亿元,惠及19.1万家企业。

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围绕“看见、预见、应急调度”“平时监测预警、战时指挥调度”的功能定位,建立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开发应急指挥、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特色应用,探索“可感、可视、可控、可治”的数字治理新模式。构建“视频+AI算法”平台,汇聚全市33万路视频资源、500余路高空鹰眼,训练70余种AI算法,实现实时感知、自动分析、智能预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自动启动预警,并将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快速处置。搭建“5G+无人机”低空巡管“空天地”一体化治理平台,常态化支撑服务46类城市治理场景实战应用,在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林火监测、水域巡查、道路交通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推动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锡心办”建设,已覆盖83家市级机关单位,有效提升机关协同能力和运行效能,项目获得2021年度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鲲鹏赛道最佳实践奖和全国一等奖、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充分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对药品供应、无锡马拉松、假日经济等全市重大事件、重要生产生活场景开展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协同办事效率。搭建“社情民意速办平台”,整合全市12345热线、综治网格等10余个社情民意反馈渠道,通过对数据的融合分析,助力常态事件从触发到解决的平均处置时长压缩至3.5个工作日。

全场景深度优化民生服务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互联网、大数据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锡始终坚持城市与技术“为人而转”,努力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让群众共享数字化转型成果,全社会分享智慧无锡发展红利。

聚焦“医养教”,推进智慧基本民生。围绕“舒心就医”,推动10家互联网医院完成线上医保支付功能,开展停车就诊联动、先看病后缴费、医学人工智能基层辅助等场景应用,形成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数字化医疗新流程。围绕“锡心医养”,提供“家门口的医养服务”,重点推进呼叫服务中心、综合性为老服务平台“双联动”,搭建医养服务供、需两方资源对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料、医疗康复、助餐助洁等综合性社区居家医养服务。围绕“教育成长”,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出“AI智慧教与学”“阳光食堂”“学生健康家校知”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智慧课堂、家校互动场景,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聚焦“游购娱”,推进智享质量民生。打造数字城市总门户“灵锡”App,把无锡的城市生活全面场景化,为群众提供品质化服务。建设无锡文化智慧驾驶舱,上线“文化服务数字地图”,推动名人故居数字展现、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和沉浸式数字小剧场建设。建设智慧导览新模式,“乐游无锡”总入口年度用户数达到72万,促进“5G+VR+AR+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云脑智路e畅行”重点场景,有效支撑全市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和智能处置能力提升。推进体育场馆和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试点“健身场地自助享”,实现智能预约、无人值守、智慧节能、比赛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激活数字消费,上线数字人民币商户地图,发放惠民消费券带动消费超10亿元。

聚焦“急难愁”,推进智达底线民生。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平台建设,建成动态监测、救助联办等应用场景。拓展数字技术在残疾人群关爱、妇女儿童关爱、慈善公益等领域中的应用,为帮扶对象基本生活提供高效、周到的兜底保障。优化数字无障碍环境,引导支持各类“窗口”服务向残疾人、农村居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倾斜,合理配置智能平台办理与人工引导办理比重。打造智聘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招聘求职、岗位匹配、政策咨询、线上面试等信息化服务,实现岗位和人才的智能推送和精准匹配。着眼增强城市韧性,聚焦燃气、供水、排水、桥梁、道路、第三方施工、地下管线等场景,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为城市撑起数字化的安全防护伞。

(来源:《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