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勾凤诚:持续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点击数:188 字号:

文/勾凤诚 盐城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盐城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海洋,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优势也在海洋。近年来,盐城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定不移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打造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坚强阵地

立足沿海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全局性谋划,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以港兴产、临港布产、港产联动,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链条构建、品牌创建、试点示范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引进龙头基地型、强链补链型项目,打造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发展,推动海洋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建设冷链物流基地、电商服务中心、专业市场,构建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涉海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海洋技术服务,打造高层次海洋数据交流平台。

强化前瞻性研究,抢占海洋能源开发高地。持续推动沿海滩涂及近海海上风光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开发,构建从研发、生产到运维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推进光伏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打造国际海上新能源综合利用高地。推动“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推进“海上能源岛”等试点示范,谋划氢能、储能等产业化发展,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保供基地。深化与中海油、国家能源等央企合作,加快探索“可再生能源+算力”“LNG冷能+算力”等技术路径,推进海洋算力中心建设,争创国家级冷能综合应用示范区。

夯实基础性支撑,加快涉海经营主体培育。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海洋产业特色园区,常态化开展海洋经济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产业链中发挥领军作用的头部企业或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按照产业链细分市场,完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海洋经济“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型骨干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的海洋创新型龙头企业。

点燃科技创新“主引擎”,把握激发海洋经济动力源的关键路径

加快推进涉海科创平台建设,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涌现更多战略性、关键性科技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

立足发展需求,建设海洋科创平台。深化与中科系、国字号等大院大所合作,培育引进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鼓励涉海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升区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江苏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西伏河科创走廊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组建可再生能源概念验证中心,支持金风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争创能源研发“赛马争先”创新平台,推动更多海洋科创成果优先在盐城转化落地。

瞄准前沿领域,攻关海洋核心技术。制定涉海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鼓励在盐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等开展基础研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突破海上风电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促进海洋产业技术跨越和产业链延伸,推动更多领域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畅通引培渠道,集聚海洋科技人才。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加大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和集聚一批涉海领军人才(团队)。持续推进名校优生“汇盐行动”、万名学子“聚盐行动”、驻盐高校“留盐行动”,招引一批涉海类优秀高校毕业生。支持驻盐高校与科研院所和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增设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

争当绿色低碳“先行者”,积蓄构筑蓝色板块增长极的强劲势能

牢牢把握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推动海洋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盐城经验。

竞逐海洋经济“低碳赛道”。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以(近)零碳产业园试点为牵引,积极推动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五化”联动,加快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深入实施钢铁、煤电等领域循环化改造,全面推广科学、绿色养殖方式,不断提升海洋资源集约开发能力水平,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探索海洋发展“数智赋能”。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涉海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海洋信息关键技术开发与系统构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控、海洋综合执法等方面需求,加快推动以5G为代表的海洋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智慧海洋应用样板。

打造海洋生态“盐城样本”。科学界定沿海岸线及海域管理,合理利用海洋滩涂资源,严格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全面开展侵蚀性海岸治理,推动沿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做好“世遗+旅游”文章,实施“生态百里”特色风貌塑造行动,推动荷兰花海、黄海森林、珍禽保护区等景点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

锻造开放合作“强磁场”,释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力

实施开放型海洋发展战略,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开放合作高地。

发挥政策集成效应。用好全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推动用地、用海、能耗等指标向重大涉海工程项目倾斜,积极探索建立跨县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项目招引等方面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政策红利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支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的通道,推动蓝色信贷快速增长。

拓展区域开放空间。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以及RCEP实施等机遇,加强与泛黄海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合作和投资贸易交流,高水平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等活动,拓展蓝色经济“国际朋友圈”。积极融入全省海洋经济整体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海洋产业嵌入长三角城市海洋经济产业链、创新链和供给链,推动沿江地区重大涉海创新成果在盐城产业化落地。

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和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定位,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整合“一港四区”资源,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港口群。积极策应“水运江苏”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水、江海河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高速公路、铁路支线进港入园,抓紧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打造长三角河海联动示范区。

(来源:《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