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郑德雁:建设高品质城市 增强城市生长力

     点击数:1301 字号:

文/郑德雁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仙境海岸·品重烟台”是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仙境海岸”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自然禀赋,烟台通山达海、景色秀美,一望无际的金沙碧浪、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素有“人间仙境”美誉。秦始皇三次东巡芝罘,汉武帝八次寻仙蓬莱,山海间流传着“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品重烟台”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品质,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对烟台张裕葡萄酒题字“品重醴泉”,这里盛产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和海参、鲍鱼等农特产品,黄金产量和储量全国第一,万华、鲁花、喜旺等企业品牌享誉全国,培育形成了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等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25个万亿级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烟台市获批8项国家级试点、20多项省级试点,我们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实践,建设高品质城市,增强城市生长力,让广大市民听到城市生长的声音,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下面,与大家分享交流工作实践。

过去三年,我们统筹实施“三城联创”,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中争当样板。烟台先后获批国家“新城建”试点、城市更新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三项工作具有共通性、互促性、融合性,我们坚持“三城联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样示范。

一是做好“有机更新”文章,打造人文宜居之城。城市更新的目标就是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近三年累计投资157亿元,改造燃气等各类管道562公里,新增停车位6.7万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600个、惠及43.5万户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我们重点打造“一纵一横”两条文化轴线。①城市历史文化纵轴,以烟台山、朝阳街、所城里为主体轴线,沿线建设具有“烟火气”的老街区,两翼打通东炮台、西炮台眺望视域,打造海防文化展示通廊。②工业遗产文化横轴,活化利用环山路沿线的烟台啤酒厂、红人广场、北极星钟表等工业遗产,导入文创休闲业态,打造近代民族工业展示长廊。通过两轴交汇互融,让市民在休闲中触摸历史记忆、感知时代变迁。

二是做好“治水润城”文章,打造生态韧性之城。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烟台是资源型缺水城市,我们重点在“留、排、净”上下功夫,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样板。“留”,即坚持“多级调蓄、多水利用”,通过各层级综合作用把雨水留下来,把再生水引入河道补水,实现雨水资源利用233万吨/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排”,即坚持“源头减排、蓄排并举”,分类建设205个海绵城市项目,构建集河道治理、管网改造、积水点整治于一体的排水防涝综合体系。“净”,即坚持“绿灰统筹、蓄净结合”,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42公里、海绵型水系98公里,实现劣五类水体、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我们正在对中心城区149处水塘水库进行生态修复,按照“打开”的理念打造亲水游园、生态廊道,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做好“数字赋能”文章,建设创新智慧之城。重点搭建“两个平台”,打造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立足自上而下,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聚焦“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将道路交通、市政市容、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等政府重点工作、企业群众诉求纳入“一网统管”体系,分管市长可直接在平台上调度工作、推进落实、实时指挥,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立足自下而上,推广应用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坚持数字赋能镇街,实现2000多项基础信息全面归集、166类部门数据直达基层、66个大数据应用向基层延伸,变基层填报信息为部门确认信息,目前基层表格缩减率52%以上,年底前最大程度取消基层报表。未来我们将推动两个平台上下贯通、耦合联动,更好为政府决策赋能、为基层工作减负、为群众生活解难。

着眼当下,我们高标推进“四好”建设,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争当表率。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我们牢固树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质普惠”的理念,大力推进34个高品质住宅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将推出80个示范项目,高标准打造“四好”建设样板。围绕倪虹部长对“好房子”提出的“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五个方面要求,我们逐一对照落实。一是立起“好标准”,依托中国建研院编制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制度体系,明确绿色低碳、智慧科技等6大维度、350多项分类技术标准。二是明确“好设计”,制定高品质住宅设计技术导则,确定建筑立面、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适老化等80多条设计要求,充分融入现代生活理念。三是应用“好材料”,大力推广超低能耗等绿色建材,与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合作,探索实践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实现新建房屋绿色建筑全覆盖。四是做强“好建造”,坚持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培育了3个绿色建造产业园,聚集了64家建筑业强企,绿色建造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五是提供“好服务”,购房前实行合同、材料、工艺、价格“四个透明”,购房后落实房屋养老金、房屋体检、房屋保险、高品质物业等制度,构建覆盖房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由“规模型”向“品质型”转变,以“好房子”构建“好小区”,以“好小区”带动“好社区”,以“好社区”提升“好城区”,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面向未来,我们系统构建“四个一”山海城市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争当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烟台集山、海、岛、泉、河于一体,我们坚持把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抓手,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展现烟台山海特征、人文特色和时代风貌,构建“一岛链、一廊道、一山脉、一水系”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一岛链”就是打造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长岛的近海旅游岛链,正在发起成立“国际零碳岛屿联盟”,开展多维度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为全球岛屿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一廊道”就是打造千里海岸观光廊道,串联滨海广场、海上世界、渔人码头、世界设计公园等文旅旗舰型项目,建设休闲海岸、活力岸线。“一山脉”就是打开中心城区山脉,打造大南山山体步道环线和昆嵛山郊野公园,构筑串山观海、可玩可赏的城市山体公园。“一水系”就是依托烟台母亲河—夹河,打造灵动润泽的城市水系。夹河位于烟台主城区中轴,我们规划建设了53平方公里的夹河·幸福新城,划分城市会客厅、创新经济圈、总部经济区、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功能区,配套绿色低碳现代化的建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生息之城、未来之城。

烟台正锚定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目标,奋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住建部的工作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2024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