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丁狄刚:民呼我为 守正创新 高质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点击数:1846 字号:

文/丁狄刚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百姓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杭州自2019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三大革命”为牵引,从改善基础功能、推动共建共治、提升公共服务和创新更新模式等四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最小单元,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62个,惠及住户超64万户,市民支持率和满意率分别达97%和95%,用实绩实效交出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杭州答卷”,获评国务院督查激励荣誉,存量资源挖掘、社区配套用房产权办理等经验做法多次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肯定、向全国推广,连续四年浙江省考核第一。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急难愁盼”应改尽改,打造“软硬兼修”宜居家园   

杭州坚持“以需定改、应改尽改”导向,多渠道了解群众改造需求,既注重“面子”、更抓实“里子”,既抓改造、更重管理,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让老旧小区改造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一是扎实推进“楼道革命”,做好群众家门口的“心头事”。全面实施楼道“净化、亮化、序化、美化”工程,加大电梯加装、管线序化、停车泊位增设、无障碍及适老性设施改造等工作力度,将改造成果送达居民家门口。截至目前,全市共整修楼道1.85万处,加装电梯6347部,强弱电上改下(序化)1804千米,新增停车位2.2万个、非机动车充电桩2.3万个,改造无障碍及适老性设施4100处。

二是深入开展“环境革命”,办好居民最关切的“要紧事”。聚焦群众关注的环境痛点,以系统治理的思路补齐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拆除违章建筑,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结合智安小区建设,以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小区安全水平;开展外立面治理、雨污管网改造、绿化景观提升等工作,全面改善小区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通消防通道226千米,建成智安小区621个,实施外立面治理1058万平方米、排水管网改造823千米、绿化改造提升249万平方米。

三是有效实施“管理革命”,抓好由建到治的“关键事”。因地制宜探索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的“大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引入品牌物业,以资金整合、队伍整合、职能整合、资源整合、数据整合“五大整合”为依托,持续提升物业企业服务能力,推动老旧小区从“失管”到“智管”的转变。

  二、聚焦“共建共治”系统整合,推动“住有宜居”迭代升级

杭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多方参与、统筹推进,构建旧改“最大同心圆”,大力实施“综合改造”,联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全力打造旧改民生品牌。

一是凝聚各方合力,破难攻坚“一盘棋”。坚持党建统领,出台《关于以党建引领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2021年出台),做到“小区改造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的建设部门、镇街、社区、业主、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物业单位7个主体党建结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破解难题。

二是坚持综合改造,统筹施工“一体化”。以“综合改一次”为原则,将停车、线路管网、加装电梯、养老托幼等多项内容一并纳入改造计划,同步编制配套管线计划,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施工时序,努力实现一次实施到位,避免轮番施工、反复扰民,最大程度减小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是联动完整社区,配套服务“一站式”。以完整社区理念为指导,按照“计划相融、标准相融、推进相融、资金相融、长效相融”的思路,推进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在改造时与完整社区打造一体谋划、联动实施,打造“15分钟”便利生活圈,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首批完整社区试点名单中,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和滨江区缤纷社区就是老旧小区改造联动完整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聚焦“美好向往”因地制宜,构建“全龄友好”幸福空间

针对老旧小区中普遍缺乏公共空间的难题,坚持以“存量+增量”的改造思路,想方设法创新管理方式,千方百计拓展公共空间,因地制宜植入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全力打造全龄友好场景。

一是挖潜增容、唤醒沉睡空间。以国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工程建设试点为带动,通过新建、改建、既有空间复合利用等方式,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采取片区化改造等方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场地约15.8万平方米、健身活动场所约14.8万平方米。

二是盘活闲置、打造金角银边。积极探索创新,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存量房屋提供用于老旧小区配套服务的指导意见》(2020年出台),鼓励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盘活存量用房用于当地养老托幼等配套服务。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省、市、区三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存量房屋330处、10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老旧小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规范办证、打通政策关卡。结合杭州实际,创新出台《杭州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社区配套用房产权办理办法(试行)》(2023年出台),进一步明确社区配套用房建设、办证程序、规则和管理要求,通过联审联验等方式,有效破解了社区配套用房“落地难、办证难”问题,在省内率先走出了新路径,为后期引进优质社会服务和提升运营效能提供了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办证84个项目(3万余平方米)。

  四、聚焦“存量更新”创新迭代,探路“原拆原建”自主模式

2023年以来,杭州市以拱墅区浙工新村项目为试点,积极探索以居民自主更新为特点的拆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为从根本上消除城镇老旧房屋结构性安全隐患、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补齐基础和公共设施短板探索新路径。目前,浙工新村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已于2024年8月23日实现主体结构结顶,计划于2025年竣工交付。

一是坚持“业主主体”。在100%居民同意的前提下,成立居民自主更新组织作为更新主体。更新资金主要由业主承担,浙工新村项目5.3亿元的改造资金中,业主出资4.7亿元,出资比例达88.68%。政府整合条线补贴政策,引导和支持业主开展自主更新。

二是坚持“拆改结合”。以房屋解危为重点,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合理确定更新范围和方式,在拆除存在结构安全隐患房屋并进行重建的同时,对结构安全且建成年代较晚的房屋予以保留并实施综合整治。

三是坚持“刚柔并济”。立足国土空间刚性管控要求,坚持去房地产化,以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为底线,在改造户数不增加的基础上,按照“对内有改善、对外不影响、区域有提升”的标准以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等实际需要,合理增加套内建筑面积、公共配套设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政策刚性与弹性相统筹。

四是坚持“协同创新”。区县政府强化属地责任,落实群众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以专班化方式推动项目有力有序实施。城建部门牵头,紧密协同发改、规资等部门,采取“联审联验”、“旧证换新证”方式,优化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加快了项目审批,有效缩短了居民在外过渡时间。

下一步,杭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部署,认真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力度,强化房屋体检和住宅更新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系统推进“四好”建设,确保到2025年底全面改造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让群众早日享受到“六有”宜居小区改造成果,为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贡献杭州力量!

(来源:2024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