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吴宜夏:面向儿童友好的空间场景营造策略与实施路径

     点击数:151 字号:

 文/吴宜夏 中国建筑大师(园林景观),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规划师,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昊鹏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风景园林师,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

  我国现有约2.98亿儿童(0~18周岁),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儿童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富有启发性的空间环境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儿童友好的空间场景不仅能满足儿童日常活动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社交、情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人口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符合儿童需求的空间场景成为城市管理者、规划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儿童友好空间场景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指具有一定规模,儿童可自由出入,能够保证儿童安全,可为儿童提供游戏、休憩设施及普惠型服务的场所,涵盖室内、户外等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社区活动场地、街道空间、运动场、楼宇空间等户外活动空间, 学校、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为儿童服务的室内公共空间。

吴1.png

(二)特征

1.安全性:在各类空间中保障各年龄儿童游憩设施建设和运行安全,使用绿色、安全、环保的材料,防止儿童走失或遭遇危险,降低儿童受伤或遭受侵害的风险。

2.公平性:围绕公益普惠的原则,推进“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设计,按龄、按需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平等享有便捷、舒适、包容的设施、空间和服务。

3.趣味性:尊重儿童向往自然、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将自然、艺术、趣味的设计元素充分融合到儿童友好空间中,创造安全、健康、绿色、快乐的成长空间环境。

4.教育性:空间场景应蕴含教育价值,通过自然环境、文化设施、科普展示等内容,为儿童提供非正式学习的机会,促进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5.包容性:尊重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身体状况的儿童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设施与空间选择,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

二、儿童友好空间场景营造策略

传统的城市规划首先满足的是经济空间需求,而经济空间的需求往往以成人利益为中心。空间设计大多从成人视角出发,儿童只被作为成人附属。儿童空间缺乏系统性规划设计,存在安全隐患,设施与活动内容单一,儿童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增强规划引领,立足法定规划落实儿童友好空间布局

建立“1+N+1”的体系,上下贯穿、左右衔接全方位落实儿童友好空间。“1”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公共设施配套章节增设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布局,确定目标要求和指标参数。“N”是开展儿童友好相关的专项规划,包括基础教育设施提升、通学道路优化设计、学校周边交通管理要求、公共建筑儿童活动空间提升方案等内容。“1”是在专项规划的成果上制订3年或5年行动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单位,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建设。

(二)从城市整体出发,将儿童友好空间统筹融入当下工作

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需要在地方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成效。应充分结合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微更新等各类城市建设工作,以及生态城市、花园城市、韧性城市、森林城市等目标体系,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其中,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类空间适儿化改造;同时要充分结合儿童成长空间现状调查评估,“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重点解决城市中儿童友好空间最主要、最迫切的问题,提高资金利用成效。

(三)运营前置,多方携手,建立儿童友好空间可持续机制

在规划的初期,围绕儿童友好空间后期运营,深入开展针对儿童的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需求、兴趣偏好、习惯以及对空间环境的期望等,并将需求的实现贯穿到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全过程。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还应加强整个过程的多方参与协作,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儿童参与”的携手联动模式,鼓励社区、学校、企业、公益组织、人才团队、媒体、儿童等不同主体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共治与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工作。

三、儿童友好空间场景实施路径

以引导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对标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的相关政策和规范要求,围绕“要素、空间、功能”三大维度,以“8×4×5”的系统化实施路径,形成要素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儿童友好空间。

(一)八类环境要素全体系提供儿童友好空间支撑

 1.选址友好:儿童友好空间选址应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适宜儿童活动的区域,并远离污染源,避让城市中的危险区域,便捷可达,符合相应服务半径要求;入口应醒目易辨识,并设置引导标识设施。

2.植物友好:依托现状自然环境,多种植安全、季节性强、色彩鲜明、芳香、可采摘的乡土植物。儿童活动场地区域内植物空间设计宜避免过于郁闭遮挡视线,儿童活动场地周边宜采用冠大荫浓的乔木树种提供遮阴。

3.铺装友好:儿童友好空间地面铺装,体现在颜色鲜艳或对比鲜明、材质多样。主要功能可分为“划分空间”“展示图案”“强化地形” 三种,围绕防滑、便利、无障碍,铺装材料选择以木质、沙地、草坪、塑胶等软质材料为主。

4.照明友好:注重安全性、趣味性和舒适性,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一个美丽、温馨的夜间活动场所。照度均匀度好,光线在区域内没有明显的明暗差异或照明不足的情况,减少儿童视觉疲劳。

5.色彩友好:为儿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启发性的色彩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空间内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借助色彩手段,对儿童心理进行的正确、积极引导。

6.地形友好:增加地形与儿童游戏间的互动性,利用山顶、山坡、山麓、洼谷地、平缓地等多种地形空间,营造出层次丰富且充满趣味性的植物空间,让儿童在地形中、在自然环抱中探索。

7.娱乐设施友好:设施建设和材料选择上坚持安全第一,使用绿色、安全、环保的材料,降低儿童使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和特殊需求儿童的使用体验,确保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群体,都能公平、便利地使用设施。这要求。

8.配套设施友好:从儿童身高和视角出发,在设计布局室内外儿童空间过程中,对标识牌、书架、儿童区台阶扶手、洗漱等设施始进行针对性设计,确保各年龄儿童能够舒适识别、使用。

(二)四类空间载体全维度构建安全连续空间体系

1.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构建关爱儿童成长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自然趣味的开敞空间体系、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营建保障儿童安全的成长环境。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着儿童的出行轨迹,从身边的“平实小”着手,在城市家具、城市空间设计建造上与孩子共商共建,构建15分钟儿童生活圈。

2.儿童自然人文参与空间: 为儿童提供室内外阅读学习和体验的空间场所,向儿童展示相关信息或设置可与儿童产生交流互动的设施,兼具教育性、体验性、普惠性,关注儿童成长兼具一定寓教于乐、启迪成长功能。室外空间应选在远离车辆主要流线的开敞空间,可与图书阅读类结合布置;室内宜选在主要开敞空间尽端,避免对行人流线产生干扰。

3.儿童友好社区空间: 社区层面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内容纳入完整社区建设。社区应配建与常住人口数量相协调的儿童服务设施,以及关注残障儿童的特殊公共服务配套。推进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等设施的适儿化改造,可设置儿童阅览区域、课后自习教室等。社区儿童服务设施可与社区其他服务设施统筹配置、复合利用、促进代际共享。

4.儿童友好出行空间:从连续、安全、舒适、有趣等方面为儿童提供,构建满足其健康成长需求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构建连续的出行网络、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建设重点为学校、图书馆、公园以及高密度社区等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道路,鼓励在过渡空间内导入绿化、景观、休憩、游戏等儿童友好要素,道路铺装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色彩应绚丽突出,具有引起注意的功能。

(三)五类功能模块建设全龄包容的儿童活动场景

1.游玩运动类:包括游戏、玩耍和体育运动等,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活动特性和动静需求进行分区。不同分区间宜设置必要的缓冲间隔空间;鼓励依据儿童年龄层次将游玩运动设施划分为婴幼儿活动区、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小学生活动区和中学生活动区。满足《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公共体育设施安全使用规范》等标准要求。

2.自然科普类:让儿童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并能从中学习自然知识的体验场所。以儿童安全为基础,突出自然特色、儿童参与及教育科普,推进“自然营地”建设、鼓励建设与自然融合的游乐场地、改造利用社区低效空间和既有绿地,以建设“农事体验角”“迷你菜园”等提供亲近自然和植物认知的体验场地,设置自然科普中心,定期开展自然体验课堂活动;合理配置服务中心、垃圾投放点、儿童友好厕所、科普标识牌、科普设施等设施。

3.展示互动类:向儿童展示相关信息或可与儿童产生交流互动,兼具一定寓教于乐、启迪成长功能的空间。标识系统的高度、色彩及材质的设计是儿童易于识别、便于理解的;合理配置座椅、垃圾投放点、母婴室、儿童友好厕所等设施;铺装应使用安全、舒适、防滑的材料,色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4.社会实践类:为儿童提供了解社会、接触各行各业运行规则的场所,兼具教育性、体验性、普惠性。为儿童搭建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平台,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如公司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具备向儿童展示、参与条件的空间,宜开放相关实验室、操作室等可互动的场所,为儿童提供直接动手参与的机会。

5.图书阅读类:满足全龄段阅读需求,建设愉快阅读与趣味空间相结合的儿童阅读区,设置相对独立的儿童专属阅读服务区,设置亲子阅读活动区,设立盲童“阅览室”,鼓励邻里中心设立儿童图书区,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公益性儿童图书馆、阅览等设施。